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7篇
教育   4358篇
科学研究   27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573篇
综合类   45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5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377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作为猴子,孙悟空性格调皮,永不安分守己,经常有突破规矩的行为出现;他做人做事,与中庸、温良恭俭让背道而驰;他的整个性格是对"食色,性也"的背反;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奴隶思想,追求与最高神佛的平等。这一切使孙悟空成为一个具有新的时代特色的神话人物。  相似文献   
932.
用直译法和意译法翻译文言文,其作用仅仅局限于学生“习其句读”,不能让经典走出“象牙塔”,一般读者和大众只能“心向往之”,严重制约了经典的大众传播.如果采用释译法翻译文言文,就能突破以往传统译法的瓶颈,促进经典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933.
压力下,许多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大考中却发挥失常,称其为考场"Choking"。文章运用理论思辨的形式对考场"Choking"的定义及心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从理论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分析认为,具有积极应对方式、个人自我意识强、特质焦虑高、成绩期望高、自我定向、自我效能感低以及外控型心理控制感等人格特质的学生在考试压力下更容易"Choking"。  相似文献   
934.
积极心理学强调正面的心理能量,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它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服务有重要的启示。即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要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氛围,发展积极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35.
徐渭是一个艺术天份极高的奇才。在诗文戏曲及书画创作达到巅峰的时期,徐渭因屡败屡试、击杀继室、目空一切、劈头锥耳等言行,造成个性偏执狷狂的缺陷。可以说,偏执的人格缺陷是徐渭生前穷困潦倒、"名不出于乡党"[1]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6.
婚外恋行为实施者完全是基于自我对人生价值、婚姻价值的自我欺惘,他们不仅完全否定了婚姻的实存价值;还生活在人格本己价值的自我欺惘之中。其实质是自我至善精神、人格价值、婚姻本己价值的自我欺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37.
教师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作用。由此作为重要教学行为之一的课堂教学提问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38.
姜文执导的影片《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都体现了一股浓郁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姜文电影的自然主义倾向更接近于中国传统道家美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西方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影片中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自然人性以及影片中场景和情节的安排上所遵循的自然主义原则。姜文电影叙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与自然主义美学相关的拙朴、天然、逍遥等元素。从近些年姜文电影的个性化风格发展来看,这种自然主义倾向正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39.
钟馨 《辽宁高职学报》2012,(1):81-82,100
从孔子教师形象谈起,指出高职教师素质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专业素养、孜孜不倦的传道精神,而且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940.
Using Ivan Illich's seminal works, Deschooling Society and Tools for Conviviality as touchstones, this paper returns to further pursue the thrust of my article in iJADE 25.3 (2006), ‘Domain poisoning: the redundancy of current models of assessment through art’, and might be considered as a more radical addendum. The central strand of Illich's work on ‘deschooling’ is an indictment of the trend to dehumanisation and the counterproductivity which results from institutionalis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time to revisit Illich's call for deschooling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teaching of art and design, and, in turn, to look at the construct of the art teach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s connoisseur/critic/animateur, aloof from the world of domain‐based assessment. As has been suggested many times before within these pages and beyond, accountability makes teachers risk averse. In short,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it is time that we took a structural risk and removed this glass ceiling to aspiration while calling for complete deregulation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and the reinstatement of the art teacher as an autonomous ‘agent of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