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40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教育   21835篇
科学研究   1417篇
各国文化   106篇
体育   2793篇
综合类   2273篇
文化理论   47篇
信息传播   10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425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708篇
  2014年   2091篇
  2013年   2006篇
  2012年   2712篇
  2011年   2628篇
  2010年   1986篇
  2009年   1799篇
  2008年   2235篇
  2007年   2579篇
  2006年   2224篇
  2005年   1767篇
  2004年   1445篇
  2003年   1228篇
  2002年   957篇
  2001年   701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31.
In science, gravity refers to the universal force of attraction acting on and between all matter. No one on earth can escape the force of gravity. In a similar vein, th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of publications, research grants, and research output in the academic world can be metaphorically described as “academic gravity,” the force of which pushes university academics to struggle and strive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 just to survive in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ed by neo-liberalism and managerialism.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journey of a junior academic staff member in an Asian university as he coped with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establishing a collaborative culture in his department (i.e.,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Working with a senior colleague (Sunshine-mother hereafter) in the same department, Author 1 began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ial collabor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generally and in his academic life specifically. However, although he tried his utmost to develop a culture of collaboration amongst his colleagues, he struggled to cope with the tension and stress exerted by academic gravity (i.e., publication production and the pursuit of tenure). Drawing on data collected from a teaching development project and adopting a reflective autobiographic approach, this article delineates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 1 and Sunshine-mother, exemplifying the important roles that coaching and a free rein (i.e., weightlessness)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junior teacher-educators under the strong pressure of academic gravity.  相似文献   
932.
从文化、课程概念看文化与课程关系之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课程的概念奠定在人类文化活动历史演进的基础之上。对文化与课程的能动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超越仅将文化视为课程内容之源泉的简单认识,从而深刻把握二者从观念、内容到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化观念影响课程理念,文化形态影响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课程作为独特的文化形态对文化具有选择、整合、变革作用。  相似文献   
933.
传统的历史商业品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被重新利用,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并肩负起历史文化的传承任务。  相似文献   
934.
运用文献研究法等,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关系及协同发展路径。在当前举办的中国武术节中,存在3个共生单元:武术节、主办方与地域武术,这三者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的共生关系。其中: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而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则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要实现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的协同发展,需加强中国武术节节庆制度建设;深化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关联;促进中国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35.
红色旅游演艺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本文从红色旅游与文旅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山西省红色旅游演艺现状,指出了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山西红色旅游演艺主要的问题是:总接待量不高、演艺产品转化率低、不同演艺产品接待量差异较大的结论。并提出从5个方面进行山西红色旅游演艺产品的提升:做好顶层设计、产品开发设计、客源市场拓展、营销宣传策略和人员管理。  相似文献   
936.
王晓珍 《美育学刊》2020,11(2):14-19
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首先应客观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多样性文化特点,实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激活民族性格中的文化基因。美术学科涉及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从多样性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图像学、艺术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观察方法,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实现当代文化资源的转变,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为美术学科实现社会价值提供更多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937.
本研究采用文化学、社会学和逻辑学相关研究方法,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溪醒獅文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研究认为,遂溪醒獅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内涵。基于此,研究还深入分析了遂溪醒狮文化的传承路径,认为准确定位、专事专管、与时俱进、科技引领是实现遂溪醒獅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38.
为进一步促进武术通过广西向东南亚的发展,本文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场域,提升中国武术的符号价值。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东盟各国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以及本土武术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加强武术词汇翻译,提升武术传播者的东盟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圈”文化共通之处,发挥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之用;激发武术文化场域各要素间的有机配合,推进官方及民间武术传播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939.
国务院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文件中指出"积极培育‘冰雪运动’体育消费新业态"。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消费空间视角,以冰雪文化成为空间消费品为切入点,针对我国冰雪文化消费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的概念。研究发现,冰雪文化消费空间不仅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的内涵特征,而且其体验化、商业化、休闲化、娱乐化的典型特征与文化艺术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国际化的非消费要素相互共存,在空间消费活动中逐渐构建成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空间体系。最终,在空间生产语境中,基于"生产-消费"的逻辑,提出了将冰雪文化消费空间正式纳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追求再生产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40.
对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中若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揭示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其所具有的游戏本质、教育属性和社会属性密不可分。2)育人目标窄化、育人主体导向偏失、人文精神缺乏导致了校园足球实施中教育本原的漠视;足球生存场域发生变化、工具化足球的演进、足球发展理念不定导致了校园畸形足球形态的盛行。研究认为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应把握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原则,强调顶层设计与实际需求相互适应的指导思想,以及打造生活化的校园足球实践活动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