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312篇
科学研究   68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结合协荣隧道的工程实际,从出渣机械、通风机械、劳动力的配置及通风机械的选择等方面,介绍加快高原隧道施工进度的具体措施,对保证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确保工期及节约工程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饱和土体中半封闭压力隧洞的应力和位移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Biot固结理论,研究分析了饱和土体中半封闭压力隧洞问题,建立了压力隧洞的半封闭边界条件.通过对控制方程的解耦,得到了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方程.在Laplace变换域中得到隧洞边界上作用轴对称荷载和流体压力条件下的应力、位移和孔隙水压力解答,考虑了土体和孔隙流体的压缩性,运用Laplace数值逆变换得到时域中的解.文末给出了算例,分析了隧洞的半封闭特性对应力、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某连拱隧道的工程地质分析,综合运用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及监控量测的手段,详细分析了隧道支护体系在设计上的合理性以及在施工上是否得到了合理的保证。通过对掌予面的地质描述发现前方围岩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用于某大气边界层风洞的新型换热装置,设计了一套水循环冷却系统。风洞内换热器是对第3拐角导流片进行特殊设计,该设计突破传统风洞换热器的设计模式,有效地降低了风洞气流的流动损失。在该设计中进行了换热系统的热力学计算、系统结构设计、流动阻力计算等。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该大气边界层风洞的技术参数,使用新型导流片换热器,可以使该风洞运转温度保持在25℃左右;该设计对于提高风洞实验数据的精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小型风力发电机的外特性测试平台,平台包括低速开放式风洞、数据采集系统两部分.风洞设计成口径3.5 m的直流式风洞,实验段采用圆形截面,动力段采用多风机提供动力,在风流通过蜂窝器后,大大改善了风流效果并提高了可靠性.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工业控制数据采集卡对风速、风力发电机转速、输出电压、电流等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通过对某小型风力发电机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平台可满足测试小型风机外特性的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IPv4地址的紧张问题,各高校申请了IPv6地址,全面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校园网已成为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针对湖南理工学院校园网这一特定网络环境,给出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及关键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详细介绍VPN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实现方案之关键技术等基础上,并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做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隧道火灾不同于地面一般的火灾,具有独特的特点,本文总结了隧道火灾的危害及特点,结合隧道火灾的危害和特点提出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黄土强度低、抗扰动性差,在其中进行隧道施工时,采用不同的开挖步骤直接影响着其施工的安全、效率及稳定性控制效果。通过对Q2黄土中原有隧道断面扩大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以应力、位移等为指标,分析不同的开挖顺序对隧道结构稳定性影响的优劣性,进而确定合理的开挖顺序,以降低施工风险,优化断面扩大开挖效果,并得出隧道扩挖对围岩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ory and methods for developing detonation-driven shock tunnels in hypervelocity test facilities. The primary concept and equations for high-enthalpy shock tunnels are presented first to demonstrate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shock tubes for aerodynamic ground-based testing. Then, the difficulties in simulating flight conditions in hypervelocity shock tunnels are identifi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o address critical issues underlying these difficulties. Theory and methods for developing detonation drivers are proposed, and relevant progress that has advanced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large-scale hypersonic test facilities is presented with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s. Finally, tailored conditions for detonation-driven shock tunnels are describe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to achieve long test duration. This interface-matching key issue encountered in developing shock tunnels has been investigated for decades, but not solved for detonation driver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