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00篇
科学研究   5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60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传统语法认为外加状语是句子中可有可无的成份,这是对外加状语句法功能的一种误解,与附加状语和联加状语一样,外加状语是句予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它的参与是连接两个句子以及更大的语篇单位的必要条件。但是需要提出的是外加状语所起的连接作用不同与联加状语。联加状语架起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桥梁,但是外加状语架起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动态衔接枢纽。  相似文献   
132.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名词AABB重叠式。在这些重叠式中。A和B在语义上是并列的。本主要讨论了该重叠式在不同句法位置上表现出的语法意义。以及这些语法意义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3.
清代《说文》学"四大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段玉裁。从语法的角度对其《说文解字注》进行爬梳抉择,可以发现段氏在训释虚词、分析词或词组的内部结构、分析实词的词性和用法等三个方面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见解,从而显现段氏独具特色的语法观念。  相似文献   
134.
正确使用英语语法规则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之一。由于受汉语遣词造句规则等方面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着诸多语法错误,致使不能用正确的英语语句表达思想。本文皆在通过对考生在2002年12月四级作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的原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汉英语法对比的角度,为本科阶段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5.
《史记》中的程度副词“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度副词“颇”始见于《史记》。关于它的语义,一直存在着两可的理解,认为既可表示程度深,也可表示程度浅。本文认为,一种语言形式,在产生之初就表示截然相反的两种语义,是不可能的。文章收集并分析了《史记》中全部“颇”的用法,并参考了魏晋时期的工具书和唐人对《史记》《汉书》和《昭明文选》的注释,明确提出,至少在唐代以前,“颇”只有表示程度浅一种语义。  相似文献   
136.
本探索把认知心理学应用于对外汉语基础语法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理过程。章介绍了作的几点做法与思考:一、建立强调式语法点与学生已掌握的一般表述的联系;二、建立新语法点与相关的系列性语法点的联系;三、建立一般语法点与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相对应的语法点的联系,并强调理解和有意义的操练。  相似文献   
137.
潘菲 《教育教学论坛》2020,(14):353-355
语法是英语教学中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是对语言形成和使用规则的归纳,而且是思考和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种挑战。文章将语法的感知、明晰、应用等方面与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品质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8.
介词(PREPOSITION)是用于名词词组或相当于名词词组的结构之前,表示词语之间意义关系的词类.英语介词繁多,用法各异,本文就英语介词的抽象意义的理解和用法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它既具有动词的功能,又具有比较"意义和否定"的表达法.英语介词的抽象用法是一种很重要的修饰手法,它能使英语语言简练而生动形象,含蓄而抽象难懂.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介词上下文的理解、搭配关系、逻辑推理而得其义.  相似文献   
139.

This article first examines didactics from an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Didactic analysis grasps knowledge as something circulated and/or transmitted. It is distinguished from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learning act that legitimize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from cognitive approaches.

Modifying the learner's individual knowledge so that it conforms to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is a scholastic goal that, in our view, defines the field of didactic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proposes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What is the status of the notions taught by the discipline? How are these notions constituted? What is the role of values and knowledge in school exercises and school goals? And what is to be understood by literary culture?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