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84篇
科学研究   49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新疆少数民族草原体育文化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对生命追求的角度分析新疆草原体育文化的审美特征、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草原体育文化表现出具有追求活性精神元素的自然生命、追求群体氛围的社会生命、追求自由心态的精神生命的审美特征,并通过力的崇拜、节庆习俗、艺术境地体现。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分析、研究草原旅游纪念品现状入手,就此领域蒙古族原生文化元素的发现与提炼以及在草原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导入,面向旅游市场的推广等问题进行阐述。在草原旅游纪念品中,位居中心位置的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研究与发现其中的蒙古族原生文化元素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导引业界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彰显蒙古族原生文化元素,事关该领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草原荒漠化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草原荒漠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关键因素。制度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实施机制等诸多因素。为遏止草原荒漠化,须进行制度创新,特别是产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补偿生存赤字制度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论传统草原文化保护与草原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旅游业发展和草原文化保护存在互动关系,传统草原文化能否合理开发和保护传承关系到草原旅游业能否持续地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而草原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为急剧变迁背景下的传统草原文化保护提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好了则相得益彰,协调不好则可能两败俱伤。因此要把握好旅游开发的"度"的问题,寻求民族旅游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间的最佳平衡点,使民族旅游既能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又反哺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开创了草原新文学,其创作着力描写草原生活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歌颂共产党的新政策和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玛拉沁夫草原小说以写实笔调描写草原自然风光,贴近实际,自然不加雕琢,表现出草原优美、恬静、旷达、和谐的景致。同时玛拉沁夫还塑造了一批热情、开朗、机智、英勇、豪爽,具有鲜明草原性格的,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翻身做主人,在新社会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蒙古族儿女,展现了具有蒙古族文化风俗传统的民族画卷。他以细腻的细节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特有的书写方式,语言的精雕细琢为其小说增色不少。三方面的综合运用成就了玛拉沁夫草原小说的社会风情。  相似文献   
16.
草原文化虽有悠久的历史,但从目前情况看,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影视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也是世界各国传播民族文化的首选工具。内蒙古影视在草原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具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应借助这一有利条件,加快草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史诗是人类文明的外化,它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历史的发展和文学主题的演变。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自己的史诗创作,但在史诗的发生与发展、内容与风格、情节与母题上却存在着很多既趋同又相异的特征。对于希腊和蒙古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史诗作品进行审美关照下的比较性研究,有助于揭示东西方文化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的同质与异质,并在跨文化视野中使史诗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深层生态学视角,从制度与文化两个层面剖析了内蒙古草原生态劣化的原因:农耕文化的蚕食;工业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草场使用制度的未能顺时应变。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草原生态治理思路:理性回归草原文化;探索现代游牧方式;高筑务实制度之堤。  相似文献   
19.
秦、汉农业移民的进入使内蒙古草原的人口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而从清末和民国时期起内蒙古人口数量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建国后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7年到1957年,人口增长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1958年到1986年主要以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原因导致的人口的机械变动为主;1987年至今,根据为数不多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牧区人口增长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主。以各种名目进入牧区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其较长时期的居住及不同于牧区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给牧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歌,除表现草原儿女对家乡的深情外,更全面的是表现了广大蒙古族同胞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的眷眷深情。今天,强调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我们更应该大力宣传和高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经典歌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