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53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36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为了广泛实现反对限制竞争法的保护目的,康采恩在限制竞争法的框架中被视为单一体,其所属企业间的协调不再属于该法保护范围,并由此得以完全免除卡特尔局的规制。只要康采恩的形成本身不受合并规制支配,康采恩的形成便为其参加企业形成了竞争法上的自由空间。虽然信贷法中的康采恩并不具有企业属性,但为了有效实现银行监管的保护目的,许多个别的规定往往都将信贷机构复杂的持股结构的结合所造成的危险考虑了进去。无论如何,监督范围的比较显示,康采恩在监督法上作为总体是被特权化还是被不利化,对此无法做出一般性的结论,因为对它的把握程度总是依赖于各种不同的保护目的。  相似文献   
182.
郭艳艳 《天中学刊》2011,26(6):108-112
宋代以仁治国,频繁施行赦宥制度,赦免了大量的罪犯。但是宋代对罪犯的宽免是有限度的,一些社会危害性较大、情节恶劣、频率高发的罪行并不在赦宥范围之内。恩免罪行的赦宥制度与惩处罪犯的法律规定是帝王统治的两种工具,这两种看似背道而驰的手段实则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83.
"理学能词者:朱熹《晦庵词》,无论矣。"基于朱熹的词学成就,主要探析《晦庵词》的篇数,"无意不可入"的主旨内容,"豪宕清婉,各极其趣"的审美风格,以及"晦翁体"的提出等,以期全面认识朱熹词在南宋词坛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4.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法不责众"之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法不责众"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法不责众"在适法(或执法)过程中不具有合法性,在立法过程中"法不责众"作为一种潜在的立法原则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5.
立足东汉副词研究,《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部分条目存在首见书证偏晚、举例跨时过大、例句引文错讹等问题,不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虚词的用法、意义及其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86.
文章从实践中一个真实的案例出发,结合最高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对该原则的制度设计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做一简要剖析,以期推动该原则在理性的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更加完善且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7.
通过两个例子说明了用常数变易法所求出的微分方程的通解形式是不严谨的,因此,凡用此法求出的通解都应当进行检验,使原微分方程成立的解才是此方程的"通解".  相似文献   
188.
即便法条有规定辩护权,辩护人在强制辩护案件未必会尽力,因此台湾学说与判决发展出没有实质辩护就等于未经有效辩护的理论。然而大陆地区因为如实回答义务和律师伪证罪等规定阻碍律师为充分之辩护,为了发现案情真实及保障人权宜引进该理论。  相似文献   
189.
王阳明早年徘徊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因体弱多病曾醉心于道教养生导引之术,龙场大悟体证生死后始与道教决裂,并极力批判道教肉体长生说,主张"良知"方为彻死彻生的"真己",实现了长生不死说的视域转化。同时,王阳明"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主张知行合一与事上磨炼工夫,反对顽空虚静的修炼方法,强调"即有体无"的入世担当。但王阳明也着重指出,佛道教虽不如儒学广大简易,然而也是性命之学,善于学则三教皆无弊,不善学则皆有弊。因此,三教各有其优劣而难分高下,抉择的关键在于学者根机是否相应,为学之道能否相宜。  相似文献   
190.
江南才媛徐灿,以目睹社会现实的板荡与人生经历的坎壈为触发点,呕血泣吟,将国破家亡的感慨与起伏不平的遭际写入词中,直面描写所发生的历史悲剧,真实抒写个人在明清鼎革之际沧桑巨变中的内心矛盾与双重情感,并以博通古今的学识与真知灼见的才情将这种"缘事而发"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词悲情痛悼,立意深邃高远,风格沉郁清雅,突破女性闺阁生活的纤细感受,彰显出景情理兼备且活化历史经典而磅礴八极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