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53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36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美国前参议员富布赖特,1959—1974年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通过发表演说和举行一系列听证会,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作了大量舆论准备工作,对美国实现从“遏制并孤立”到“遏制但不孤立”对华政策的转变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2.
新安理学的盛衰始终,除了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外部原因外,还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为新安理学初始即具有的对朱子学尤其是朱熹本人的尊崇以致于迷信。这一内在原因,深刻地引导、规定和制约着新安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同样身为新安学者的戴震,以“志存闻道”为治学旨归,并通过考据学方法,揭示了程朱理学援引老庄、释氏诠释儒学经典的实质,以及因此对儒家思想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在根本上颠覆了程朱理学接续孔孟道统的传统观念,消解了新安理学得以成立的思想理论依据,新安理学因此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者自觉地开始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原创工作。中国本土的比较教育学理论是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和根本的。建设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理论,能够解决我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艰难困境.也能够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实际的比较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4.
哲学史上“芝诺疑难”中的“飞矢不动”,一直困扰着人们,无数哲人对其进行了解读,但始终没有戳穿悖论的根本问题,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批判性思维,采用新视角、新观点对飞矢不动悖论的论证、推理过程进行最大化的剖析,发现了支持其悖论的论据中存在的着虚假前提、推不出等逻辑漏洞,并给予了有力的驳斥。  相似文献   
55.
从李贽哲学自身的逻辑出发,可以发现,李贽哲学以其苦难意识作为背景,在无一有合一本体论基础上,主张道非一途,性非一种,从而表现为追求自由,宽容学术和相对主义的品格。  相似文献   
56.
清乾隆皇帝弘历6次巡游五台山,作巡台诗270首.弘历巡台诗的内容,反映了他对佛教的信而不佞,是一位明达理智的佛教学者.  相似文献   
57.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高校图书馆应采用优化藏书结构 ,开展导读工作、美化学习环境、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等具体措施 ,积极参与学校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8.
“物极则反”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的《易传》就阐发了这一思想。但它作为一个命题 ,是由汉代京房提出来的。至北宋欧阳修发展为“物极而必反”说 ,丰富了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程颐继承此说 ,视其为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王夫之依据其神化学说 ,重新检讨这一命题 ,认为物极必反并非普遍规律 ,而只是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 ,不能将它公式化。这标志着人类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相似文献   
59.
论嵇康音乐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美学作为审视角度,梳理与研究了嵇康的音乐艺术思想。论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集中地表现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由传统儒家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本文共分四部分,即嵇康的艺术人生倾向;《声无哀乐论》与养生论;以“心”为乐之体,以“声”为乐之“用”;“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相似文献   
60.
临沂银雀山汉简《吴问》记载了孙武根据晋国六卿自定地亩的大小,收取赋税的轻重,预言其败亡先后,劝谏吴王厚爱其民的史事,表现了孙武以民为本的军事思想。这与孙武后来谏阻吴王“民劳,未可”,暂时不要攻楚入郢和六年后“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的做法,以及《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惟民是保”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孙武在军事上以民为本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