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2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62篇
教育   9058篇
科学研究   50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808篇
综合类   65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736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975篇
  2010年   726篇
  2009年   817篇
  2008年   1070篇
  2007年   1470篇
  2006年   1264篇
  2005年   677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n implicit assumption that fostering inclusion means having shared systems encompassing the needs of all children is evident in many aspects of policy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Reflecting th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seline assessment’ schemes (i.e. testing at around age 5 years) is a statutory requirement on all state-maintained special and mainstream schools in England since 1998. Our argument is that the enthusiasm for commonality has obscured the need to question the value and validity of baseline assessment schemes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possibly some others such as children having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We illustrate this position with reference to data from our recent study on baseline assessment in England. The study encompassed survey data from a national sample of 982 schools, of which 107 were special schools. Between them, these special schools used 42 different baseline assessment schemes. Comparisons between our mainstream and special school responden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milarities in the nature and perceived value of the schemes used. However, special schools were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 schemes. We suggest that a reappraisal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baseline assessment for pupil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warrants greater critical debate. Without this, there is a danger that a stress on commonality, veiling an inclusion orthodoxy, will ultimately be counterproductive.  相似文献   
52.
志愿服务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难以全面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保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组织对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的特色和优势,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以弥补政府和社会相关服务的不足,对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对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及较强的专业性等特点,青年志愿者的相关服务尚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53.
郭艳  方良 《高教论坛》2006,(1):143-145
本文以高级技工学校专业英语课程的复合型管理为理念,对高级技工学校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对现行的专业英语课程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专业英语复合型管理的概念及途径进行论述,进一步阐明在高级技工学校专业英语课程复合型管理的意义,以期达到对高级技工学校外语课程的全面构建与管理。  相似文献   
54.
新一轮高中政治课改突出以学生为本,坚持学习中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的有机结合。而将抛锚式教学运用于政治课,适应了课改的基本要求,能够凸显它的张力作用,使学生再现、建构、迁移知识;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和感悟意识。  相似文献   
55.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研究和践行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构想,发挥其民主调控等功能,急切的不是概念的再造和义理的辨析,而应是建立健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其中,公共舆论与执政党的互动机制是公共舆论运行机制复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机制体系包含若干具体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的构建与实际运行,将保障公共舆论与执政党的良性互动关系,既使民意得到切实重视与贯彻,又使民意得到理性的引导和调控,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公共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6.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异化。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自然以及生态主义视野下的人与人的和谐,建设生态政治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生态政治不仅着眼于目前生态问题的解决,更是实现发展可续和生态公正的政治保障机制。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府以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是目前建设生态政治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各有意义,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7.
德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发展是从大学的革新开发的,各种专门学院是在大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级后才得到显的发展。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从专门教育的兴起开始的,大学建立后大学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两国在发展近代高等教育过程中所走的道路,所采取的政策,既存在着某些差别,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8.
中小学情感教育及教师情感性素质培养实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教育的内容是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教育。建立中小学情感教育操作性目标、内容、方法体系等,是中小学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实验表明,开展情感教育对中小学生情感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情感素质是以教育爱为核心成份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艺术以及教育风格等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培养教师情感性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制。  相似文献   
5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首要的是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表现形式和特点。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物质基础;提高党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民主与法律的共同作用,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再度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