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30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湖泊是我国地表水资源库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湖泊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结构与功能较为清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是开展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良场地。湖泊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野外观测、受控实验及数值模拟。而浅水湖泊环境容量小,湖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敏感。比如,风浪等物理过程能显著引起湖泊沉积物悬浮和内源营养盐释放,影响上覆水光环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生长乃至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制于野外受控实验系统的条件限制,目前我国湖沼学实验大多停留在数立方米体积的水池试验和条件较难控制的湖体中试,大尺度受控模拟试验装置缺乏,重要湖沼学过程和关键条件参数获取困难。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在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建成了浅水湖泊物理-生态过程模拟平台,以高仿真湖泊物理模型实验平台为核心,配套大型生态实验平台与数值模拟平台,可以开展波浪、湖流、河道脉冲式输入等湖泊物理过程影响下的湖体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生物生理与生态系统响应过程,以及水体鱼类、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底栖生物等生态系统模拟试验。利用模拟平台开展了重要水体生态过程研究、工程技术参数确定,极大增加了野外站受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型参数精度,提升了支撑国家生态修复与管理需求、国际湖沼学理论前沿探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旅游社区增权理论框架,从社区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四个层面分析了什刹海居民参与旅游过程中的失权表现,并指出经济方面客观制约、社区内部社会资本缺失、社区居民之间及与旅游者和外来人员的文化和利益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成为什刹海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困境的成因。因此,当地政府创造旅游参与的制度、环境和服务,以及构建社区内部和谐信任的社会关系成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关公战蚩尤”是一个在山西地区流传很广的神话传说。关公与蚩尤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在这则神话中却“战”到了一起。通过文化要素分析法,我们对“关公战蚩尤”的四大文化要素:盐池与蚩尤、关羽、道教,进行具体分析,以弄清这四大要素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相融合,并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揭示出这则神话得以形成的合理轨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千岛湖与三峡库区体育旅游的对比分析,指出了两者体育旅游的相似性、三峡库区体育旅游的优势和不足,论证了三峡库区体育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借鉴千岛湖成功经验,结合自身自然特点来开发三峡库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青山垸湿地恢复与鸟类资源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青山垸退田还湖,是洞庭湖中退田还湖的一个典型代表,1999年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在青山垸开展了"恢复湿地和社区共管"示范项目,其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鸟类资源变化十分明显。2004~2009年,笔者对青山垸的鸟类资源进行了动态监测,记录到并鉴定出鸟类135种,分属于8目35科,本文对青山垸的鸟类资源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青山垸鸟类资源保护和湿地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洱海及上游主要湖泊底泥营养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洱海全湖范围内的7条采样样线及上游3个主要湖泊的底泥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总氮、总磷2个参数,分析洱海沉积物的氮磷含量及其分布特性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洱海7条样线底泥中总磷的平均值达到266.80 mg/kg,极大值为818.20 mg/kg;总氮含量的平均值达到513.60 mg/kg,极大值为1 975.40 mg/kg。洱海上游3个主要湖泊底泥总氮、总磷含量实验测定结果为总氮的平均值为370.00 mg/kg,极大值为1 397.20 mg/kg;总磷的平均值为52.43 mg/kg,极大值为140.20 mg/kg。总氮、总磷含量与辐射乡镇的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呈正相关,总氮含量还与年人均收入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公路自行车多日赛赛段的设计非常重要,要使环青海湖大赛更具有吸引力、观赏性和挑战性,赛段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赛段设置的编排就显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洞庭湖区湿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湿地资源集中地之一,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明显的蝶形盆地带状地貌、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该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因素,又呈东、南、西三大片分布,且各具特色;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几乎涵盖亚热带内陆所有湿地类型造就了该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围湖造田人工围垦、工业废水农药污染、乱捕乱猎人类干扰导致了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治理对策为:退田还湖,确保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科学解决“田湖之争”,复还湿地生态系统。标本兼治,力争入湖泥沙量控制到最小程度,稳定湖泊、沼泽等自然景观面积。恢复重建,规范与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并进行有效的长期监测。总之,洞庭湖区湿地旅游的开发,必须定位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改变只重视湿地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的倾向,全面开发湿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应,实现湿地生态旅游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堤坝防漫溢抢险是指防止洪水漫过堤坝的抢护工作。在汛期,水库、江河、湖泊水位骤升,水位、波浪上升漫过堤坝溢流,是堤坝严重险情之一。如抢护不及时或抢护不当,极易造成溃坝决堤,带来重大洪灾损失。  相似文献   
20.
以位于纵向岭谷区核心区域雪盘山中上部的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保护区成土环境条件,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将保护区土壤类型划分为: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沼泽土、亚高山草甸土(黑毡土)、紫色土7个土类,分析保护区土壤分布规律及土壤发育特点,针对土壤资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土壤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