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9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北朝民歌创作者主体是鲜卑族和鲜卑化了的游牧民族以及汉族和汉化了的农耕民族 ,各自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游牧民族处于强势地位 ,民歌风格粗犷豪放 ,激昂向上 ,热烈奔放 ,气势狂劲。农耕民族处于弱势地位 ,民歌风格悲慨苍凉 ,沉郁哀怨 ,委曲婉转 ,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132.
从语用学角度对某些歌词文本认知困惑作语用透视,认为困惑缘自歌词语言陌生化和受话者的文化忽略.事实上,正是语言陌生化使歌词文本给人以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33.
朱熹和吕祖谦2人都是兼具理学家和史学家双重身份的学者,也都以自己的理论为基点创建了各自的史学体系。他们的史学思想内涵丰富,其不同之处主要有:对史学的认识;对治史的态度;求史致用的理解。此3点环环相扣,构成了2人史学思想分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4.
“原生态”爬山调,特指前工业社会时期生成、散落在民间且作者不详的具有原生性品格的爬山调作品。其“坚守”不变的文化倾向是:能否满足民众“生存”的底线是衡量社会制度、政策方针的价值标准。作为北方民歌的一种体裁,其歌词文本体现出重诗意韵味、重价值取向、重意境之美和悲剧之美等四个基本特点,这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5.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民歌文化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筹措足够的发展资金。具体来说,只有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外资和民间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样化投融资机制,实现自身资金来源的国有化、民营化、外来化和社会化,才能保障民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6.
隐逸遁世是元散曲的主旋律,但元朝士子始终在骨子里没有背离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对元代咏史散曲的分析,笔者认为元散曲承接着传统诗文不绝如楼的怀古之叹和咏史之音,散曲家们以忧国伤民、推崇悲剧性英雄、是非分明的精神为元散曲注入大气、坚实、厚实的养料。这部分散曲虽少,却是解读元散曲悲剧性的时代底蕴、审美内涵、精神意脉的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137.
以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研究基础,探讨英文歌曲在大学生自主听力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由"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吸收",使大学生在享受歌曲的优美旋律和感受西方文化氛围的同时,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8.
人们对李东阳的研究主要侧重其诗歌理论及其散文,很少关注其诗歌的内容,尤其是缺乏对其《竹枝歌》的重视。他在湖南写的20首《竹枝歌》,突破了当时台阁体独霸诗坛的格局。不落时俗,另辟蹊径,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湖南的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同时,其《竹枝歌》也实践了李东阳提倡主情,力主自然的诗学主张,从而也就形成了李东阳《竹枝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9.
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周边峻岭连绵、群山阻隔、外出艰难,历来封闭。这导致其浓郁的原始遗风及其群居生活长盛不衰。侗族大歌从产生到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与自身的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过程。侗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内容和形式,它负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0.
我国民歌根植于民间,更依附于方言,方言之于民歌犹如其血肉灵魂一般,正是由于民歌中土色土香的方言语音使民歌更具地方风情;特殊的方言词汇使民歌更具张力和表现力;独具本地特色的方言语法则使得民歌更加生动形象且充满情趣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