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5篇
教育   336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 毫秒
141.
《虚字说》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训释术语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虚字说》在沿用前人训释术语——“辞”之外,还创制了其特有的术语来分析虚词的用法。这些训释术语与现在的古汉语虚词术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为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古汉语虚词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2.
康德哲学为18世纪的现象学。康德把我思的过程转换成我直观的过程,将人与宇宙论的关系,人依赖于客体思维的过程转换成了客体依赖于主体的直观而得到揭示。世界开始立于我的外直观的空间感与内直观的时间感中,主体性的对峙开始得到根本性的建立。从此世界本体是什么的前康德问题转换成:我的直观为世界立法的后康德问题。  相似文献   
143.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处于悬搁背景下的意识的意向性是其核心内容。而在此后,受其影响的解释学,虽然从表面上看抛弃了意识的意向性,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意识意向性的核心内容仍然被保留着。解释学的意向性思想是对胡塞尔意识意向性思想的某种深化。  相似文献   
144.
从2005年至今,国内对马克斯·舍勒的研究论文很多,研究领域多集中在舍勒的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现象学等方面,但对其教育现象学、思想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145.
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诠释学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通过对"理论先于观察"、"理论渗透于观察"之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强调,将理解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引入了科学的理解过程,使之成为科学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这与海德格尔对理解"前结构"的关注、伽达默尔对理解中"先入之见"合法性的强调,异曲同工;通过对"问题→猜想(理论)→批评(反驳或证伪)→新问题"这一模式的揭示和诠释,波普尔触及并推进了科学理解中的"诠释学循环"问题.  相似文献   
146.
霍姆斯与埃德蒙·金比较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霍姆斯与埃德蒙·金都是当代著名的英国比较教育家,两者的比较教育理论都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之上.本文分别分析他们的比较教育理论并试对其理论的哲学基础进行比较.他们都承袭波普尔的哲学思想,被视为新相对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接受现象学的观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想在他们的理论中得以整合,从而为比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另一种理论视角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7.
中国哲学的强解释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要创建的是哪一种解释学 ?”因为西方解释学有三种形态 :古代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和现代哲学解释学 ,它们的含义差别甚远。作为解释技术的古代解释学 ,中国古代已经具有 ,而且相当发达 ,因而无须再建立。如果是后两种 ,那么中国尚未出现 ,故而才存在着建立的问题。但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能否建立起中国的一般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是很成问题的。就汤一介先生的论述来看 ,他所理解的解释学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解释学。这种解释学不仅不需要创建 (它已存在 ) ,而且也没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原因是由于古代解释学的过度发展 ,使中国哲学具有了强解释学特征 ,即解释过度 ,这种过度解释的传统妨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使其解释有余 ,而创造不足 ,并形成了学派线性发展和思想寄生式发展的特点。目前中国哲学界最需要的是少一些解释 ,而多一些创造  相似文献   
14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reflections of adul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regarding bullying experiences during their school-based education.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research approach was used and 11 participants (aged 20–35 years; seven women, four men)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sources of data were semi-structured audiotaped telephone interviews and reflective field notes. Thematic development was undertaken utilizing a three-step analytical process guided by the research approach.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three interrelated themes were constructed: (a) “It would be when they knew there weren't teachers watching”: bullying experiences in unowned and unstructured spaces; (b) “Going through the motions”: feelings about verbal, social, and physical victimization; and (c) “They had their own insecurities”: understanding the bullies and bystanders. The emerged themes provide a unique insight into the way in which those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experienced bullying in schools and the meaning they ascribed to those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49.
在《逻辑学》中,黑格尔通过尺度、交错线、矛盾、根据、选言判断等范畴分析了主体的选择难题。解决选择困难问题的日常方法,如明确列出选项的优点和缺点、随机选择、避免对选择结果进行比较等,都无法有效缓解选择恐惧。黑格尔则揭示了选择的不可能性,强调选择无论如何都包含任意性和外在性。然而,《逻辑学》也为人们提供了应对选择困难的原则,如认真评价过去的选择、诉诸更高级别的范畴和问题等。  相似文献   
150.
In a western educational context that evidences a decrease in the use of the Bible, this research uses qualitative data to offer insights into how children encounter the creation narratives of Genesis I–III. In order to comment on the meaning‐making interpretative process that children employ at different key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insights of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nd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re used. At each of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Key Stages 2, 3 and 4, children's perspectives are given, alongside a hermeneutical comment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