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4417篇
科学研究   166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30篇
综合类   276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7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a period of pedagogical enthusiasm and renewal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ased on a list of articles concerning art education published in Belgian periodicals between 1903 and 1923, the author undertakes an analysis of the title words in order to study how the subject was able to evolve. For this purpose, the pertinent title words are grouped into content categori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se content categories demonstrate specificity compared to other periods. The specificity of the subject at a given moment impli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bject consists of the emergence, the decline or the exchange of categories, which can also be demonstrated. The connections of these variations to historical facts are substantiated. It can therefore be stated that these variations represen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ubject. However, such emergence, decline and exchange of categories is only possible on condition that each category is able to vary independently of the others. This is shown by an autonomy index as well as by an 2‐test. Thus, art education did not drop from the sky as a ready‐to‐teach school subject. Art education is always what the people make of it, which makes reflection on what it could be or has to be so important at any given moment too.  相似文献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生负担与减轻学生负担问题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所关注的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一直到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回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所进行的“减负”历程.今天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学生负担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半个世纪“减负”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的负担问题,提出和实施有效的“减负”应对策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与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从1874年《申报》有关日军入侵台湾的“论说”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对日本的警惕、对日本出兵台湾的动机和借口以及对台湾事件的态度等方面,《申报》坚持独立舆论,与官方有不同声音。但在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时,《申报》与政府保持基本一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爱国精神和正义感。《申报》之独立舆论及其特征,对于研究近代中日两国相互认知、中国人的日本观及其变迁,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4.
苏轼的史论文数量众多,质量上乘,主要包括论历代人物和论历史事件。前者论述了先秦至唐朝的众多历史人物,重点是先秦秦汉人物;后者则以其《正统论》最为有名。苏轼的史论文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极具感染力;在思想内容上喜言得失成败,罕及纲常伦理。不仅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对宋以后的历代史论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自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新派武侠四大家之后,超越与突破、创新与求变成了新时期武侠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令人欣喜的是,在经历了困惑和阵痛之后,一大批"70后"乃至"80后"的新武侠作家及其作品成功地破茧而出。他们的创作既给武侠小说带来了种种新变,也从历史、文化、审美、精神等层面彰显了自身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36.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王尽美共接受11年学校教育,先读了4年私塾,又插班读完初等小学,接着又读了2年高等小学,接受了3年师范教育,并没有取得山东第一师范学校的中师毕业文凭,所以,王尽美是高小毕业;1923年前后,王尽美离开山东与尹宽、陈独秀没有任何关系;王尽美病故前对同事是有交待的,对此还需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37.
价值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历史理性价值在价值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高校历史教学中要辩证对待传统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加强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38.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现有民主政治构架为基础,将新社会阶层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序性和全体性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9.
对待史学遗产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十七年史学"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成就。"十七年史学"中关于史学遗产的认识,远不是简单否定和粗暴抛弃,而是秉持着一种系统全面、辩证开放的史学遗产观。这在历史观、治史旨趣、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反映。当然,对这一时期史学遗产的研究要想得出正确的认识,还需要避免阶级斗争泛化的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40.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