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4篇
教育   341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9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辛亥革命推翻270多年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起共和国,引起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以崭新形象呈现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着手选择新的在华代理人;亚洲各国人民则深受鼓舞,切实地推动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的深远历史意义至今仍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72.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现代性的伸展打破了社会封闭,并以理性主义的原则实现着人从传统束缚中的解放;但它同时又带着一种悖论性的后果,把人纳入工具理性的逻辑之中,使人在追逐利益中失去了超越性的批判精神。乌托邦以不与现实合谋的批判精神,引导人们在理想之光照耀下发现现实的缺陷,表达着对现代人困境的拯救。以人为本正是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建立一条实现人的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3.
唐群英在家乡的女权活动,包括兴办家乡的教育,注重实践,贯彻"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思想,并提倡女子解放。这些活动其实是其前期在北京领导女子参政运动的继续,规模和影响虽不及女子参政运动,但对湖南的女子解放却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影响颇为深刻,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其思想构成是复杂的,与青年黑格尔派既有联系但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又很黑格尔化,但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随着马克思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自身强烈的现实使命感,其哲学观也在发生着变化。马克思早期对宗教问题和人类解放问题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从犹太人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到整个人类解放,从宗教本质的阐述到宗教社会根源的剖析,从宗教的世俗基础、政治解放与真正人类解放问题的探讨等,都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5.
目前,关于马克思异化观的研究多是从马克思异化著作的内容上做纵向比较研究,抑或与其他异化观做横向比较研究,抑或对马克思异化观做深入挖掘研究,从宏观层面上对马克思异化观做历史逻辑梳理的研究却不多见。以宏观层面、全面视角为立足点,从历史发展逻辑出发寻求突破,理清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轨迹,为简明了解马克思异化观提供便捷之径。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以往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本质异化的分析,指出共产主义不仅是私有财产的扬弃,更是人的自身异化的扬弃。从共产主义的历史基础、主体发展和社会特征阐述了人的异化及其解放的可能性,论证了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类自身解放和本质复归的现实运动。考察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对于正确认识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走出对共产主义的实体化理解,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7.
在追求理想、幸福的道路上,简爱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她做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本文通过对这些斗争行为的分析揭示出她的性格特点:叛逆和有正义感。  相似文献   
78.
《玩偶之家》和《伤逝》是中外文学史上以“关心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命运,提出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为主题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颗明珠,它们虽然是产生在不同国家和时代的作品,却都塑造了具有鲜明民主思想倾向,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两篇作品在揭示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采用艺术手法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本文拟对此进行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79.
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带来前所未有的解放,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作为辛亥革命旗帜的孙中山先生,他一生献身于民族振兴、国家统一大业的高尚情怀和伟大品格,今天在海内外华人中仍然有着极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胡适的戏剧《终身大事》和鲁迅的小说《伤逝》思想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在女性解放和婚姻问题上的异同,即胡适认为妇女的解放以摆脱家庭的束缚为标志;鲁迅则认为,离开家庭只是女性独立的序幕,只有真正确立女性自主意识、争取到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有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