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869篇
科学研究   6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6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态度隐喻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包括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本文以态度子系统为基础,从词汇隐喻、上下文语境、连接性附加语三方面讨论了态度的间接实现方式———态度隐喻。态度隐喻关注在某种句式或上下文语境中,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表达态度的功能,不涉及词汇语法层内部的跨范畴映射。  相似文献   
22.
以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大陆人在简体汉字的知识背景下认知繁体汉字的认知过程.我们对于繁体汉字的认知由三个步骤组成,由形达义,由音达义和由义达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已存在于大脑中的心理字典,根据繁体字的形、音、义,寻找与之具有相似性的简体字.最终通过简体字空间与繁体字空间的互动与投射完成对繁体字的认知.为此,提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2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作为一种比兴用法出现频率很高,意象万千,内涵极为丰富:以“月”喻人品行高洁;用“月”寄寓人世变迁;靠“月”暗示思愁别绪等等。对历朝历代诗词中“月”的比兴用法的梳理和辨析,为我们正确读解古诗词中的“月”、以及在文学创作中准确把握“月”的比兴内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4.
方菁  郭继荣 《情报杂志》2021,40(1):89-98
[目的/意义]语言贯穿于非传统安全的多个方面,不仅可以成为安全化的指涉对象,还能够发挥其修辞、认知、评价与建构功能赋予存在性威胁以合法性,影响受众对国家政策的接受度。深入探究隐喻图景与反恐现实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发挥隐喻在反恐情报汇集、甄别与研判中的重要作用。[方法/过程]选取12个国家的52家主流媒体相关报道建立非传统安全话语专题语料库,使用Wmatrix语料库软件和语义网络分析技术整体呈现隐喻图景,揭示隐喻模式及其蕴涵意义。[结果/结论]恐怖主义媒介话语的隐喻图景以犯罪隐喻、战争隐喻、道德隐喻、疾病隐喻和自然隐喻为主要的隐喻类别,通过揭示恐怖主义基本特征、塑造参与者身份形象、描述两极化与妖魔化的故事情节、激活受众认知框架并做出道德评价等方式建构出一幅复杂多元的隐喻图景。隐喻通过塑造受众的认知模式间接地作用于反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拓展非传统安全研究维度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5.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钟启泉 《教育研究》2006,27(5):19-24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26.
李倩倩  轩治峰 《海外英语》2012,(11):255-256
死亡历来是各个民族讳莫若深的委婉话题。该文从认知隐喻与"死亡"委婉语入手;试图从认知隐喻视角来解读英汉"死亡"委婉语这一人类共有现象,并探究这些委婉语背后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能为两种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27.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本文以《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验证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及其存在程度,并探求这些隐喻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认知的共性。  相似文献   
28.
语言变异是对语言常规的超脱和违背 ,在语言交际中 ,语言变异现象十分普遍。这种语言形式是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 ,往往有着突出的修辞审美作用 ,也是形成语言幽默的重要手段。语言变异表现于词汇、语法、语域等方面  相似文献   
29.
Sperber和Wilson的创立了人类交际的认知理论,该理论将话语译释过程视为利用语言信息及其它线索辨析讲话信息意图的一种推理策略。因此,语用原则并非语言所独有,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推理模式。尽管Sperber和Wilson试图将隐喻和修辞性语言纳入关联理论的框架中进行研究,然而他们并没有将隐喻性话语的聚合功能运用于推理模式,本拟探讨的是,如何将隐喻性话语的译释与交际的推理模式之间的显相似性用于支持此理论假设,并揭示出非指示性推理的一些功效。最后还将对关联理论以及对隐喻认知的一些最新研究予以探讨和比较。  相似文献   
30.
汉语空间义量词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考察汉语中量词的空间意义时,我们发现56%以上的量词具有空间意义。量词的这一空间特征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空间中进行的,绝大多数的认知域可以用空间概念来表示。同时还讨论了空间义量词的语法,语义特征,探讨了空间义量词与名词的双向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