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869篇
科学研究   6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6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登徒子好色赋》是宋玉早期的作品。此赋采用符号化隐喻和象征的策略,把对礼的宣扬和文学审美结合起来,表达了他对"欲"与"礼"关系的认识。赋中,东邻之女代表着人的自然原欲,是色欲的符号;"墙"则是礼的符号、礼的隐喻,代表着"礼"对人行为的规范与限制;而登徒子、宋玉、章华大夫三人,则构成了礼秩序中的欲与礼冲突的三个层面,分别代表了世俗社会对礼的三种观念。  相似文献   
42.
认知语言学中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Metaphor)是英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运用隐喻,能形象而概括地说明问题,使语言生动、鲜明、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共性和差异.在此,我们将对存在的这些共性和差异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3.
文章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英语诗歌语篇衔接的角度来研究克雷格·雷恩的诗歌《一个火星人寄一张明信片回家》(A Martian Sends a Postcard Home),探讨该诗歌的语篇衔接特征。文章主要考察了隐喻、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机制对实现语篇连贯、获得“陌生化”效果、实现全诗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为语言学中新兴发展的学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人们设计的符号来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隐喻(metaphor)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隐喻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把认知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起来,使构建认知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成为可能。本文以分析CDA中的隐喻现象为基点,旨在探讨构建认知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的可行性与优势;发掘大众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并呼吁读者以批评的眼光阅读此类语篇。  相似文献   
45.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利用两种概念的相似性、用已知概念去表达未知概念的隐喻认知模式对理解和掌握一词多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隐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寻找词义间的相似性以及在语境中理解隐喻等方法来提高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46.
不自足语境是交际中的接受者由于缺乏准确解码的语境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相对不充分语境.不自足语境的形成受到语境动态性特征、话语双方"不合作"的影响.不自足语境往往导致交流隔阂,但是有时它又是制造幽默效应的"包袱皮".  相似文献   
47.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文章剖析了《在密西根北部》原作的多模态话语,揭示了处女莉芝对吉姆单相思,在吉姆引诱"猎获"下,在自己身心本能需求助推下,悲切地体验了初次交合,经此"通过仪式",走上了独立坚强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48.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广告日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隐喻的广泛应用,使得英文广告更具创新力和说服力。文章运用现代隐喻理论,从英文广告的隐喻类型、词汇形态、修辞效果以及社会功能4个方面分析了隐喻语言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9.
卡梅伦较早的建立了隐喻的应用框架,结合卡梅伦的研究成果,庞继贤和丁展平建立符合应用语言学自身要求的理论框架,而王寅把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层面来研究,孙厌舒提到隐喻研究与英语外语教学,蔡龙权也提出了把隐喻性表达作为一项外语交际能力的设想,朱耕则系统地把隐喻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步骤来实现。针对上述研究,本文做一些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50.
造词法不仅是一种创造新词的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物名+颜色词"类造词法所创造的新词,也表示颜色,属于状态形容词,但它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颜色词及状态形容词的独有特色。细致分析这种不同,既有助于我们对此类颜色词的理解与运用,又可以进一步剖析造词法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