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755篇
科学研究   5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9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词以娴熟和美的音律,自然平淡的语言,清新深邃的意境,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塑造而称誉后世。其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主要特点有用喻新颖,传情至妙,达意至深。注重锤词炼字,词章功夫毕现;运用叠字叠句,描写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   
132.
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横向延展,而不同于散文和西方诗歌常见的纵向线性延伸。这使得诗歌语言成为一种"面"型语言,这种特点之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是最不重视句子的关系框架的"流块语言";同时也与古代诗歌的题材有一定关系——模山范水客观上要求语言的横向延展,近体诗与山水诗实乃异名同体。"面"型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为一种气化的语义场,成为"场"型语言。  相似文献   
133.
杜甫作为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其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忧国忧民的思想,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尤以其"骨"诗的精神尤为突出,其对仁爱做出的生动而深刻的诠释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34.
从"渐为新变"的泰始诗坛到"勃尔复兴"的太康、元康诗坛,最后到"变创新体"的永嘉诗坛,西晋诗歌艺术逐渐脱离了建安风骨之慷慨激越与正始文坛崇尚玄思的风尚,向结藻清英、繁缛绮靡、刻意追求形式技巧的形式主义风尚发展,形成了"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文学特征。并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可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中古诗歌发展史上开创了继往开来的诗歌艺术风尚。  相似文献   
135.
最后的诗情     
对柳宗元柳州计作进行研究,指出在柳州,柳宗无真正发乎本心的创作只有诗,而这也使柳宗元成为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诗人,从永州到柳州,对于柳宗元来说,是从文到诗的转变,是从永州时期的政治情感、文化情感中走出来,进入现实情感,从而形成了柳州诗作最集中的风格--郁结。  相似文献   
136.
明末清初杜诗学者的占籍多集中在江南地区.这一时期杜诗学者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紧密频繁,已经形成了一个互通声气、彼此对话的学术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处于顶端的学者同时也是该时期学术史上领袖群伦的人物,明末清初杜诗学正是以他们为中枢发射光芒.  相似文献   
137.
梁陈边塞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陈边塞诗与拟乐府的范围扩大和武将地位上升有密切关系。许多边塞诗有艳诗色彩,但仍以抒发豪情为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8.
丁芒1940年代初的诗作凝视生命与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命运,传达富有蕴蓄感与意境追求,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新时期“归来”后的歌唱,多数流于流畅与平庸,缺少独特个性的凝想与沉思。他的那些属于自己深层精神世界的体悟与歌唱,咏物抒怀中深藏诗人的人文情怀与批判锋芒,无论是创作还是平庸,都昭示一个事实:当前青年的精神匮乏正是那一代人的灵魂所拥有。  相似文献   
139.
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促使一线教师必须挖掘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而现代歌诗具有“文质兼美、流传广泛”的重要特点,可以作为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重要资源。这种拓展性课程需要遵循“兴趣先导、内在驱动”“课内外结合、资源整合”“学本教学、主体参与”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140.
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是完整而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确立意境范畴的第一人。他不仅深入分析了意境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且还以其“三境说”,揭示了意境的深层特点,并又在其“三格说”中探讨了意境营造的方法和途径,为形成和丰富这一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