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753篇
科学研究   5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9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节奏是一种无形的话语,与表面有形的话语相互交织,构成了诗歌完整的结构和意蕴,对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具有巨大的作用。《凤凰涅槃》对节奏性的追求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代中国文学中诗歌的经典化过程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与诗人们对节奏的把握有关。  相似文献   
92.
宋诗中的反讽现象十分突出。宋诗的语言反讽如矛盾语、悖论语和诙谐语与宋诗语言含蓄蕴藉的风格有关;宋诗的结构反讽体现为宋诗章法的转折和对比;宋诗的主题反讽则表现了宋代诗人出世与入世、浪漫与现实、悲观与乐观的辩证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3.
跨文化诗歌翻译,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研究方向,被视为文学翻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都就其性质、标准、方法、技巧等方面对诗歌翻译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然而,作为翻译活动主体之一的译者,却是近年来才引起译界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对整个翻译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正在探索中的课题,本文试从诗歌翻译这个跨文化活动中来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4.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中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形象、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运用比较法解读、鉴赏诗歌,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5.
刘爽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39-139,141
本文以M.A.K.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个纯理功能为依据,以英汉诗歌翻译为分析素材,从重合主位理论的角度透视英汉诗歌翻译中重合主位体现手法的文化差异及其语义理据。将讨论重合主位在英汉诗歌中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互动机制,分析原诗歌的重合主位所承载的双重功能在译文中表现形式,从诸多方面再现原诗歌的行、韵、义。  相似文献   
96.
对白居易诗歌中与"云"有关的意象词语进行语言分析,意在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挖掘或阐释这些意象词语背后的"隐含意义",揭示其间融入的人文因素和文化积淀,从而为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思路作出尝试。  相似文献   
97.
在唐五代诗人中,郑遨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骚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愤世嫉俗成为其诗歌的中心主题,尤其是在反映社会黑暗腐败、深切同情民众疾苦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诗歌的讽喻功能和美刺精神,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独特艺术手法,以及平实质朴、浅近通俗的诗歌语言,从而形成其诗歌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8.
朱淑真一生悲哀,嫁非所爱,漂泊东西。她把满腹愁苦灌注在她的诗词作品之中。尔后虽其大部分作品被其父母一火焚之,亦有少数有幸得以存世,后人结集之,名曰"断肠"。何为断肠?古人云:悲之极也,肝肠为之寸断。纵观朱淑真一生,经历着错嫁、思亲、相思、曲高和寡、叛道的感情煎熬,这些情愫最终凝结成了她的断肠之悲。  相似文献   
99.
戴良的诗学观点散见于其序、跋、记或书信中,涉及到诗之本体、功能、发展及创作路径等方面,粗成体系,可成一家。他既对元代诗文进行了总结、评价,又与宋濂、刘基等一起扮演了明初文坛开拓者的角色,在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0.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千百年来,陶渊明身上有些谜局,一直没有得到破解,诸如陶渊明为什么“生前枯槁,身后名重”?对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为什么会有大相径庭的评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为什么纷纭错杂、毁誉交加?文章对这些做了客观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