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197篇
科学研究   7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7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词以娴熟和美的音律,自然平淡的语言,清新深邃的意境,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塑造而称誉后世。其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主要特点有用喻新颖,传情至妙,达意至深。注重锤词炼字,词章功夫毕现;运用叠字叠句,描写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   
92.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ritical, cautionary stance toward the future structure of “Internet studies” as a field.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reading of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reveals the ways in which apparently obdurate structures are constructed and negotiated through everyday discursive practices. Subsequent structures and practices function ideologically to control organizational members in a concertive fashion by shaping and directing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s for inquiry and action in a seemingly natural way. Definitions and metaphors construct conceptual boundaries of meaning for the field of inquiry, delimiting and protecting over time what counts as Internet and Internet studies. Over time, origins of knowledge are hidden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s and a culture of unobtrusive control emerges. Unless radical measures are taken to reflexively interrogate everyday routines and habitual ways of talking in academic environments, the future field of Internet studies will not transcend the traditions of the academy but will be entrenched in and reproduce traditional structures and a traditional scholarly enterprise.  相似文献   
93.
英汉股市报告中的隐喻实例,说明了Lakoff提出的事件结构隐喻的普遍性。同时,由于概念隐喻受不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文化独特性。概念隐喻具有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94.
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合理运用隐喻的认知及教学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95.
流行词"非常"的形容词语法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常"作为一个常用的副词,其形容词词性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而新近流行的"非常"如"非常可乐"、"非常6 1"等等却是其形容词用法的回潮,本文拟从语法角度论述其形容词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96.
以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认知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抽查1 315名中小学生约125万字随堂作文中七对空间维度词的出现时间、顺序和使用频率,着重甄别"高/低"的隐喻域分析,揭示儿童抽象概念和空间概念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
作为认知工具,隐喻的运作机制主要通过理解另外一物来认识某一事物.这个跨域映射认知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以旧的、已经拥有的知识去了解体会新的知识.作为二语习得的教学过程,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总是以本身所积累的旧知识,去理解和体会新的知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语习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跨越不同领域的认知过程.该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隐喻可以作为外语教学手段,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意象图式理论来理解第二语言的语言现象,以促使学习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98.
王晶蕊 《海外英语》2011,(11):65-66,68
基于概念隐喻在高级英语教材中的普遍性,该文探讨了概念隐喻理论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隐喻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该文重点阐述了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促进词汇习得、篇章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即”和“既”是古汉语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音、形、义比较相近,却又有很大区别。通过“即”与“既”字形差异、用法差异和语法功能演变三个角度辨析,分析“既”与“即”虚化过程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100.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