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教育   5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通过对“无为”学说的研究讨论,提出以老子的“无为”精神,作为我们进行企业管理,建立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以企业文化的“元为”,促进现代企业的“无不为”.企业领导者通过体验老子“以天道明人道”的精神,以职工之心为心,以市场之心为心,以无为之心,创造无不为的现代企业.  相似文献   
52.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但他的“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注重顺从自然规律,以不作为达到有作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治世是如此,引申到学习上也应遵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法则。老子教育思想的理念:一是在于顺其自然,按照人的本性去发挥各人所长;二是淡泊名利,无私而学;三是在于言不在多,身教重于言教,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总之,在于把人的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使自己的潜能不断被挖掘和体现,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53.
春秋末期,曾担任史官的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其思想深受《诗》、《书》、《礼》、《易》等典籍影响。《诗经》中已经明显有了道家思想的萌芽。由于周代统治每况愈下,《诗经》中很多诗篇流露出消极避世、无为无用等思想。在世道昏暗的西周后期、春秋时期,贤人君子生活上步履维艰,思想上充满了忧患意识。大智若愚的贤士抱着明哲保身思想从仕取禄,愤世嫉俗的君子选择了退隐、独处的道路,有识之士萌发出无为、无用的思想。道家代表人物老予及其继承者庄子的无为、无用等思想在《诗经》中已经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54.
中国美学认为整个审美缘在构成过程是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一脉相通,以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故而中国美学要求审美者走进自然山水之中,以自然万物为撞击自己心灵、激发审美创作欲望和冲动的重要契机,为产生灵感兴会的渊薮,去心游目想,寓目入咏,即事兴怀。而要达成此,审美者则必须保持自然之心,以"无心"应物。  相似文献   
55.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党员干部处在行政权力的末梢,是群众利益的直接代言人。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指导下,探究如何治理基层党员干部“妄为”“不为”问题的对策,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拥有更多的实惠感、获得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杜威“无目的学前教育”与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不谋而合:反对为儿童设定人为培养目标,儿童教育不强迫、不勉强、顺应自然.中西方教育思想在此碰撞交融而赋予兼容性含义——无为自然教育,该理论观点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7.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这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老子》顺其自然、讲诚信、知足、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等思想,对德治建设确有不少启迪,《老子》不争、反对科技、反对法治等思想妨碍市场经济发展,必须坚决摒弃。  相似文献   
58.
王安石的庄子研究对宋代庄学的繁荣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融会百家的基础上,王安石调和庄子与儒家思想的矛盾,并从性命道德学说和政治的角度阐发庄子的思想,反映了以儒解《庄》的思想倾向,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文章提出了“并发用户数”是一个评价和使用数据库的重要参量;并对当前几种数据库的评价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数据库评价体系缺失“并发用户数”、“用户不活动时限”这两项指标,有失其健全性和权威性;确立了一个较为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数据库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0.
Daisy Miller is an 1878 novella about an American girl by Henry Jam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novel is an effort to study the tragic fate of heroine and its reason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t. Two common reasons of the tragic destiny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one, the oppressive environment; the other, the hero's in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