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篇
教育   129篇
科学研究   14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等学校校德育工作要深入研究德育的内在关系,以基本关系的建设为着力点,构建牢固的情感关系,信任关系,互动关系。在三个基本关系的建设中推进高等学校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22.
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角色互换、情境起伏、不平衡中建构。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非确定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设计是由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结构沿着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而展开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成果是一个“弹性化”方案。  相似文献   
23.
人性是什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永恒不变的普遍属性,因而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存在和表现于人们那些变化的和特殊的属性之中:前者是人性的“体”,是人性的内容;后者则是人性的“用”,是人性的表现形式。人性是不变与变化的统一体,这是人性研究的意义之所在:一方面,如果知道人性的哪些因素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便不会要求人们改变这些不可改变的人性,便不会制定违背人性的恶劣道德,而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优良道德;另一方面,如果知道哪些人性因素是偶然的、可以改变的,便可以减少、禁止其与道德相违者,而增进、发扬其与道德相合者,从而使优良道德规范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4.
体育游戏秉承了一般体育教学的特点,还以其固有的特点,以增强脑体结合为切入点,以丰富的教学手段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给学校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就体育游戏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进行初探,以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25.
(1)自然辩证法、分析的科学哲学和思辨哲学对于科学哲学都富有启发力。(2)规范场论最好地体现了"物理定律在变化中的不变性"和康德关于严密科学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理念。(3)在量子场论总纲领之下,存在着只重视"动力学机制"和只重视"形式因子"的子纲领的竞争,它们在互动中发展。(4)宇宙设计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寻求内在的对称性与和谐之美。(5)根据规范场论的纲领,自然界四种相互作用的奥秘在数学上最终都深藏于"规范对称性"之中。对称性破缺,则是隐含对称性的间接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6.
乡土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母题。现代乡土文学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以其中的“五四”时期为横断面,试图分析流贯于其创作中价值选择的一显一隐的两重性的纠结,即对乡土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眷恋之情。同时,从社会现实、文化选择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其创作风格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在与30年代乡土文学的比较中,加深对“五四”乡土文学鲜明特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27.
中国画的发展进程停止不前甚至倒退,导致了上世纪关于中国画前途的三次大的争论。近现代中国画的教学长期依附西画教学模式,丧失了自身的体系。在新世纪应加强中国画的教学改革,加强中国传统哲学、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史论、美术心理学、书法等知识的教学,以建立完整的中国画教学新体系,推动中国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8.
当今东西方生态伦理学界的理论争论,主要围绕下列难点问题而展开,即生态伦理的理论出发点、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道德判断的性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激进的生态伦理学者认为,只有树立生物或生态为中心的思想才能克服生态危机。自然不仅有使用价值,更有其内在价值。这是自然的整体性、创造性与合目的性权利。价值与事实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应当抛弃,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走向和谐与共生。  相似文献   
29.
We begin by arguing that the continuing dominance of ‘evidence-based’ thinking in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does serious harm to the notion of evidence itself; also that it brings a loss of coherence to education as a practice that might wish to be regarded as a coherent and research-informed one.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invidious consequences of ‘evidence-based’ thinking are likely to continue unless energetically challenged by a vibrant and robust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s a practice in its own right. In elucidating such an understanding, we investigate closely the notions of practice and practitioner, and their intrinsic connections, drawing on landmark researches on practice by authors like Alasdair MacIntyre and Joseph Dunne. Building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s a practice in its own right, the third section argues that the Dewey-inspired notion of justified warrant, rather than proof or replicability, is more appropriate to research claims made in education. Here we focus in particular on action research, which has experienced recurring difficulties in having its research credentials recognised.  相似文献   
30.
国语课程是新文学课程的源头之一,它对新文学课程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遂先从现象层面梳理新文学课程的诞生经过,然后纵深分析新文学课程与国语课程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比较,及对教师身份"连贯性"的观察,证实国语课程孕育了新文学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