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949篇
科学研究   9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58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11.
就声乐作品的演唱而言 ,歌唱者在演唱状态中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境界和内心视象 ,这是表现歌曲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 ,表现声乐艺术美 ,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的基本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212.
个体德性是外塑和内生共同作用下生成的,但是随着主体性的高扬,德性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生成。文章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考察了德性自主生成的理论根源,并提出了德性自主生成的具体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13.
托尔斯泰的《谢尔盖神父》开篇即是主人公命运的戏剧性转变,从此"转变"便作为中心题旨贯穿全文的始终。小说中,谢尔盖神父经历了两次身份转变:一是由军官到神父,二是由神父到普通人。身份的转变伴随着其精神的蜕变,是他由注重生命的外在形式逐渐回归到建构内在信仰的过程。在整个"转变"中,谢尔盖神父经历了为一己的动物的人而生活、为人世间的光荣而生活、为上帝而生活的人生三境界,完成了不断超越客体化生存窠臼逐渐走向内心成圣的艰辛历程。以主人公谢尔盖神父从身份到信仰的多重转变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其不断"虚己"的精神历程,从而把握作者渗透其中的"托尔斯泰主义"之"道德的自我完善"的精髓。  相似文献   
214.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个经典名言流传至今,看似毫无关系的两种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转化,古典音乐与古典建筑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中最纯粹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两者风格演变的对比,来找到音乐与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15.
"什么是悖论"其实就是悖论定义问题,始终是悖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深度。以张建军的"三要素"表征的悖论定义是现有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国内的一些著名逻辑学者都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通过对这些看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一个更合理的悖论定义,并予以形式化。  相似文献   
216.
江南水乡在人们心中是富裕和繁荣的象征。水乡之美更是中国画家们争先表现之题材,尤其是水墨画与水彩画。以水为媒介,用水墨或水彩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水墨淋漓,潇洒飘逸,使得笔下之作品更具生命与情感。在表现江南水乡之美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水乡有着难以割舍之源。  相似文献   
217.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218.
在两宋诗词作品中,作家们以“心”为师,抒写精诚的爱国情致,鼓舞了一代代的文人士大夫为救国图存前仆后继,为两宋社会生存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以诗词作品来观照作家心理,其“心”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和责任意识,是对儒家“内圣外王”哲学的坚守.  相似文献   
219.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20.
Past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paradoxes” in infant health and child welfare services involvement, whereby children of Latinos and immigrants often demonstrate better health and decreased risk for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 involvement when compared to whites of similar socioeconomic position. This population-based study examined whether a paradox exists among immigrant and U.S.-born Latino caregivers in the prevalence and magnitude of risks to child well-being when compared to whites of similar socioeconomic position. Data were drawn from a random, general population telephone survey of parenting practices in 50 California cities (n = 2,259), which was administered in English and Spanish. The sample included 1,625 U.S.-born whites (72.0%), 351 U.S.-born Latinos (15.5%) and 283 foreign-born Latino respondents (12.5%). After adjusting for covariates i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stratified by household income, immigrant caregivers in lower income households reported odds of insufficient food for the child that were 12 times as large as those for whites (OR 11.97, 95% CI 2.87, 49.86); odds of reported inability to take the child to the doctor and leaving a child in a place of questionable safety were nearly eight times as large (OR 7.92, 95% CI 2.38, 26.36 and OR 7.93, 95% CI 1.73, 36.46 respectively).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attenuated or insignificant for immigrant caregivers in households with greater resources. Therefore, a paradox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position and risks to child well-being was not identified.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ch risks, child health, and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