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50篇
教育   1702篇
科学研究   42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03篇
综合类   14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he dominant role of English as the global language of science entails a requirement for science teachers to equip their non-native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with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language skills for communication in scientific contexts. Although science courses with English elements are part of some schools’ bilingual programmes, they are usually not available to a wider student audience, but are restricted to high achieving or highly motivated students.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test whether a newly developed biology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unit could also benefit standard ninth grade classes. The learning gains and motivation of bilingually inexperienced student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preselected group and a comparison group that had been taught solely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All participating classes achieved similar gains in content knowledge, and the standard students rated their motivation for bilingual science lessons as positive, albeit not as high as the preselected group. We thus provide evidence against concerns that teaching non-selected students bilingually might lead to deficits in content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llowing this, we conclude that scientific English should be a part of standard science lessons regardless of specific school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52.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在校生与社会人的缓冲过渡。文章对高职顶岗实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高顶岗实习效果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3.
占荣辉  鲁敏 《高教论坛》2011,(12):63-65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的关键一环,其质量高低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本文立足我校基础合训人才培养实际,分析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毕业选题、指导模式、过程监控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新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论文整体质量及基础合训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54.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可能是一种现代大学的"完整教育"。广州大学作为地方院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和实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大学完整教育理念;整合资源整体搬迁,促成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依托、补充和融合,优化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大学完整教育环境;改革课程编制,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丰富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大学完整教育内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关注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大学完整教育的师魂塑造;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大学完整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5.
刘春凤 《科教文汇》2020,(11):155-15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通过对S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发现S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存在对课程本质认识不清、课时不足、教师缺乏专业性、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S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效果。笔者依据《指导纲要》的要求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希望能促进S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6.
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创新之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战略考量,更是科技发展自身之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以2003-2019年间中国知网军民融合创新相关核心文献为研究样本,绘制该研究领域知识图谱,探究发现:目前核心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国防特色高校和军事院校,机构之间缺乏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网络;现有研究依然以情报分析为主,统计分析、前沿面分析以及系统分析方法应用较少;研究热点逐步体现出更加微观和具体的特点。未来该领域研究应坚持以习近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站在国际国内的战略高度,不断扩充研究领域与参与机构,强化研究网络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加强案例研究,完善高质量企业层面数据平台的建立,丰富多维度、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使用,深化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等微观机理层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创新科技平台的建设,为基于军民一体化的国家科技计划提供有效的智库支持。  相似文献   
57.
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用鸟类数量来确定国际重要湿地,将地球上受威胁最严重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水鸟这两者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亚洲的湿地丧失和退化导致水鸟数量锐减,相关监测和保护已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联合10个国家的鸟类和生态环境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亚洲最大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迁徙鸟类运动生态数据库,获得了亚洲大型鸟类迁徙策略和通道的基础数据。研究发现,亚洲20多个国家的大型迁徙水鸟均利用我国的湿地,其集中利用区域不超过国土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6条大河流域的湿地。进而,探讨了湿地面积、涨落区和水文过程与鸟类数量和行为的关联性。"大开发",尤其是对湿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导致了水鸟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水鸟数量锐减。从全球视角分析,保护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我国已对典型湿地开启了成功保护,这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信心。最后,文章还提出了关于我国牵头组织全球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监测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8.
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相互影响及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宁  叶常林  蔡书凯 《软科学》2010,24(1):37-41
讨论了我国现有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相互影响,分析了在不影响现有农业政策目标的情况下,农业政策和农村环境政策的协调发展形式: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政策决策者必须在农业污染控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改进制度安排,强化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有关的规定,提供咨询和推广服务,修改与产品标准有关的规定,实施环境成本分担以及加强监测和研究活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在农民收入不受影响或者部分少量减少、增加农民整体收入的同时,减少污染并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9.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从多个源头捕获海量数据成为可能,大数据作为新型资产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元素。目前学术界对于大数据如何影响现有的创新管理理论和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并未做系统性论述。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结合大数据的特征,从大数据对企业创新模式、创新参与主体、创新战略以及创新组织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认为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创新管理将呈现迭代创新、平台战略、海量用户参与的趋势。文章提出了大数据对创新管理范式影响的概念框架,为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创新实践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60.
为解决自动导引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AGV)的定位精度问题,以国内某在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工程背景,研究与基于磁钉技术的AGV定位误差相关的因素.通过给出AGV惯性导航系统的运动方程和误差方程,按照工程实况,在忽略陀螺仪影响的基础上,得到AGV惯性导航系统位置误差的理论计算式.依此指出,基于磁钉技术的AGV组合导航系统定位精度与加速度计精度、AGV 运行方向的余弦、磁钉数据更新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例关系.最后,对某工程算例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该方法对磁钉排布、惯性导航系统传感器选型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