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1727篇
科学研究   43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04篇
综合类   14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90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The dominant role of English as the global language of science entails a requirement for science teachers to equip their non-native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with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language skills for communication in scientific contexts. Although science courses with English elements are part of some schools’ bilingual programmes, they are usually not available to a wider student audience, but are restricted to high achieving or highly motivated students.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test whether a newly developed biology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unit could also benefit standard ninth grade classes. The learning gains and motivation of bilingually inexperienced student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preselected group and a comparison group that had been taught solely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All participating classes achieved similar gains in content knowledge, and the standard students rated their motivation for bilingual science lessons as positive, albeit not as high as the preselected group. We thus provide evidence against concerns that teaching non-selected students bilingually might lead to deficits in content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llowing this, we conclude that scientific English should be a part of standard science lessons regardless of specific school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82.
"瓦斯地质学"课程是培养煤矿瓦斯地质和瓦斯防治人才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其核心是瓦斯地质应用分析。在阐述瓦斯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理论讲授、分类实践、差异考核,合理构建瓦斯地质学"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培养煤矿地质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3.
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正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发展不平衡问题较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营销理念滞后,营销手段落后。这个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创新整合营销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4.
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的探索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5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为样本,通过对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效果的调查,说明综合性实验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5.
如何用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来指导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目前最为现实的问题。本文从高职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为这一问题做出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86.
学生领导能力培养,具有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意义,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与就业。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一种尝试,有助于推动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实践探索表明,实践活动与教师指导对有效发展学生的领导能力同等重要。要积极转变学科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的传统观念,尽可能将学生领导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要设计系列主题,形成实践活动与理论反思相互交替的课程模式;要混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87.
根据2001年高考改革的方案及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的具体特点,生物学科在日常教学和综合复习阶段应注意的策略是:第一,注重基础知识,第二,重视生物实验,第三,强化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88.
高等学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是帮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勤以工作,俭以求学并顺利完成学业工作。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勤工助学工作的主要部门之一,肩负着辅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任务。  相似文献   
89.
目前远程教学系统应当努力提升投资和应用价值,基于系统整合理念提出的“远程教学综合业务平台”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以MCU为核心的视频传输硬件平台和以Web为核心的数据传输软件平台的协同运作。这样,既能产生应有的投资效益,又能满足远程教育综合应用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90.
构建学习型社会不能停留在解放思想的讨论上。本介绍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激励机制之一知识工资方案。分析了知识工资方案的背景、类型、优势、缺陷及对策。对我国如何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