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6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72篇
教育   1967篇
科学研究   56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23篇
综合类   189篇
信息传播   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Wrist movem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oducing a successful golf swing, with their complex motion influencing both club head velocity and orientation. Howev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wrist angles is lacking in the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kinematics across wrists and club head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golf swing under weak, neutral and strong grip conditions. Twelve professional male golfers executed 24 shots using a driver under three grip conditions. A six degrees of freedom analysis of the hand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al forearm was performed using a 10-camera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capture system. Differences in joint angles were explored using repeated measures ANOVAs at key swing events (onset, top of backswing and impact), in addition club head velocity and clubface angle at impact were also explored. Main finding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lexion/extension and internal/external rotation for both wrists at all swing events, whereas fewer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in ulnar/radial deviation across grips for both wrists at all events. Clubface angle only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weak and the strong and neural grips, presenting a more ‘open’ clubface to the intended hitting direction.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explore tri-planar wrist movement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grips, such analysis has implications for coach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should inform future research into different aspects of skill, technique analysis and may inform injury mechanisms/prevention.  相似文献   
8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足球德比文化的现象与内涵、形成因素及其特征、形成的理论解释进行了研究。指出,德比现象与内涵都随社会变化得到延展,现象上从最初的地理对抗向文化领域甚至更大范围扩展,内涵上对德比的概念界定从客观条件向主观条件延伸。认为,群体间的冲突、同侪、偏见对德比的形成和延续有显著作用,显示出德比的形成因素具有竞争性、相似性、差异性三方面的特征。“争议密度”和“竞争对手威胁论”是用来解释德比形成原因的两大理论,经过比较分析,认为竞争对手威胁论可以更为清晰地解释德比的形成与延续的内涵,克服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对于我国足球而言,探究足球德比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借鉴西方的成熟经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文化,亦有助于我国足球“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经济高速成长,随之而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本文主要是对私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4.
在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教指委即将实施MPAcc教育质量认证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与完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MPAcc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引入COSO内部控制理论,构建了以目标、要素和原则为核心的MPAcc培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重点阐述了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活动的原则和属性,最后对框架的有效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从Windows NT内存管理,服务和注册表修改的角度分析了提高Windows NT性能的可行性和具体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6.
从网络安全的实际需要出发 ,阐述了用Linux开发个人防火墙的思想、方法和注意事项 ,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实例 .  相似文献   
87.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创造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涉及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社会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完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制度文化环境,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强化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形成全社会关心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发展局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88.
基于SD模型的中山市水资源系统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帅  陈志和  梁剑喜  黄晶  银磊  朱志华 《资源科学》2014,36(6):1158-1167
当前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了解水资源系统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对解决水资源安全问题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水资源系统模型,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水资源系统各制约因素,寻求系统主要驱动因子及其在这些因子驱动作用下系统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污水排放系数、污水集中处理率、GDP增长率和污水回用率为中山市水资源系统主要驱动因子;②适当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降低工业污水排放系数有利于中山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③缺水程度受GDP增长率的影响较大,当GDP增长率分别提高5%、10%、15%和20%时,相应缺水程度分别达到4.5%、7%、10%和13%,而污水回用率的提高对于缺水程度的改善有着显著效果。研究成果可为中山市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基于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以耕地流失显著的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在分析耕地流失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不仅剖析了驱动耕地数量减少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经济因素,还重点研究了影响耕地流失格局的微观空间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数量经历了快速减少-缓慢减少-加速减少的变化轨迹,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紧密相关;1990-2010年间耕地流失总量为24.46万hm2,主要流向为建设用地与水库坑塘;②城镇人口的激增和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驱动研究区耕地数量锐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③高程因子、距离与交通通达因子、邻域因子均不同程度影响耕地流失的空间格局,其中占主导的是到中心城区的距离、交通便利性以及邻域效应的驱动作用;④未来区域规划应考虑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整体规划以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工矿用地以及与三产相关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耕地资源开发的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90.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I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