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4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438篇 |
科学研究 | 13篇 |
体育 | 20篇 |
综合类 | 37篇 |
文化理论 | 1篇 |
信息传播 | 10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田兆耀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401-406
汉译《诗学》对悲剧定义的关键术语翻译存在分歧。这涉及到对亚里士多德美学体系和古希腊悲剧特质的理解。古希腊悲剧的特质重在“严肃”,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是从医学上引申出来的。“卡塔西斯”作用主要是针对怜悯和恐惧而不是其它情感。 相似文献
52.
涂金坤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1-7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53.
刘霖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22-24
《淮南子》所包含的逻辑思想承先启后,在推类理论上,发挥了公孙龙注重类的内涵的研究,把墨辩提出的推类之难进行了深入探索;同时把《吕氏春秋》所提的类不可必推问题作了阐发,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推类理论,推动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4.
应感是应物生感,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感发现象。它“不以力构”,但隐含着艰苦的涵养功夫。它最终以“风飞雷起”的轰轰烈烈呈现,显示了巨大的创造价值。应感的表现是自然的,它的自然性体现在“随物赋形”上。情与景则是激发应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55.
褚为强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3(3):18-20
孔门弟子一向积极用世,崇尚“学而优则仕”。然而,事实上,孔门中也有很多弟子未曾出仕。如颜回、闵子蹇、原宪、公析哀、子夏、子羔、子我等。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政治秩序混乱,不利于或不适合出仕,加之各人个性上的特点,有好几位弟子主动选择了不出仕。另外,孔子本人考虑到几位弟子的个性特点,反对他们出仕。 相似文献
56.
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鹤群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20(3):7-11
从道德、民族精神、伦理三方面论述了传统荣辱观的意义,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八荣八耻”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也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7.
雷永贵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20(4):42-45
从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目标的历史演进出发,明确提出《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而“提高法律素质”是其根本目标,并简要概述了实现《法律基础》教育目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58.
唐晓敏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17-19
中日刑法中的遗弃罪在概念、构成要件、对重结果的规制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扩张解释我国的遗弃罪还是增设见危不救罪都违背了刑法的谦抑、公正价值及市场经济基本理念。见危不救罪在理论上超越了国民的社会情感,在实践中难以操作,这注定了其在时机不成熟的当今中国只会开花,不会结果。 相似文献
5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需求导致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模式的陈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考核方法的单一,教师培训的不足等。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会制约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0.
借鉴默会认识论的理论体系,结合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提出了默会认识论与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解释了在该项群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认识过程的心理体验,对掌握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技术教学策略和准确评价学生技术掌握阶段,从思维领域层面进行导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