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78篇
  免费   610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教育   7579篇
科学研究   4704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317篇
综合类   378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249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83篇
  2020年   391篇
  2019年   373篇
  2018年   354篇
  2017年   368篇
  2016年   440篇
  2015年   376篇
  2014年   686篇
  2013年   1033篇
  2012年   1239篇
  2011年   1271篇
  2010年   923篇
  2009年   911篇
  2008年   941篇
  2007年   1066篇
  2006年   1013篇
  2005年   869篇
  2004年   650篇
  2003年   621篇
  2002年   480篇
  2001年   464篇
  2000年   266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51.
Indigenous knowledge erodes rapidly. When the loss of this knowledge negatively affects the lives and health of traditionally living rural communities, a drive to conserve indigenous knowledge becomes vital.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transfer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on traditional vegetables will ensure the availability and utilisation of this important food source for resource-poor rural communities. Data collected on the present use of traditional vegetables at a rural Xhosa village in the Eastern Cape Province of South Africa documented indigenous 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vegetable use and measured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young women. Findings revealed that although traditional vegetables are readily available, there is a decline i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vegetables in this village. Since the loss of associated indigenous knowledge is a reality, and in view of the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raditional vegetables, future use of this valuable food source is threatened. The transfer of the associated indigenous knowledge holds the key to the potential future use of traditional vegetables. Altered perceptions of traditional vegetables are crucial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associated indigenous knowledge. As a result awareness campaigns to promot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vegetables, related nutri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proper cooking and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ar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952.
以嵌入性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认知-关系-文化嵌入性”的概念模型,从认知、关系和文化3个方面分析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动因,认为认知嵌入性、关系嵌入性和文化嵌入性有助于社区认同的建立,社区认同会促使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关系嵌入性有助于信任的产生,信任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文化嵌入性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3种嵌入性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到虚拟社区中个体的知识分享行为。将嵌入性理论引入到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研究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动因.促进虚拟社区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953.
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管理为例,探讨科技名人档案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分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专属性和学科局限性、稀有性和珍藏价值、文献载体的多样性这3个特点基础上,提出借鉴档案知识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的思想。然后,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揭示和知识库建设4个方面探讨了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954.
基于知识元语义链接的知识网络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Brookes文献中的知识节点及Swanson文献间的隐性关联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元本体语义链接的知识网络实现流程。文中给出了文献单元和Web信息的知识元认知抽取方法,知识元本体的结构建立和语义互联,以及利用Protégé技术实现基于知识元语义链接的知识网络构建步骤。  相似文献   
955.
泛在知识环境下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在知识环境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国外在对数字图书馆反思的基础上,开始了后数字图书馆的探索.后数字图书馆作为泛在的图书馆--超越时空、无所不在,作为智能的图书馆--新技术、新理念广泛应用,作为协同的图书馆--创建高度协同的图书馆联盟和信息服务合作机制,作为场所的图书馆--重新认识和发挥其物理图书馆的作用,作为资源的图书馆--馆藏关注的焦点将从购买资源转向知识管理,作为服务的图书馆--泛在化、人文化、开放化、透明化.  相似文献   
956.
本文探讨了影响知识共享的团队特征变量,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对234个工作团队的813名成员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依性(即任务互依性和成果互依性)与团队效能感均对知识共享起到积极影响作用;成员能力梯度对知识共享有负向影响作用。此外,任务互依性与成果互依性的交互作用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最后对如何有效促进团队知识共享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57.
文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探讨耗散结构理论与知识生态系统的一致性,阐述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对构建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58.
校企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能很好地反映高校科研成果供应与企业核心技术需求的对接。尝试以这类专利的主、次分类号为切入点,借助2009年OECD有关ICT领域的展望和政策,首次采用块段模型,分析该领域四大技术主题内部及其与非ICT领域间跨学科的技术关联,区别四大主题的技术路径依赖,挖掘技术平台,预测研发重点。助于我国ICT核心技术的把握和研发战略的布局,助于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分析,也为跨学科研究及其产业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59.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关键资源,而知识的运用必须依赖于沟通.本文研究了企业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沟通转化问题,探讨了影响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上构建了企业隐性知识沟通的动力模型.研究认为企业隐性知识沟通动力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即高位势隐性知识主体传播隐性知识的动力因素、低位势隐性知识主体学习隐性知识的动力因素、组织员工之间隐性知识沟通的阻力因素.  相似文献   
960.
消费者知识对我国信用卡创新扩散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增长迅速。但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信用卡的使用率相当低。文章从消费者知识的角度,结合产品创新扩散属性,对不断创新的信用卡进行研究,讨论消费者对信用卡的认识程度与熟悉程度,即消费者知识对信用卡的创新属性感知与消费者创新信用卡的使用意愿间关系的影响,更深入地剖析消费者信用卡使用的根本原因,为提升我国信用卡的使用率,提高消费者信用卡使用的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并期望能对现有消费者创新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