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39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技术进步能够有效降低非期望产出。为探寻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与技术投入的具体关系,构建融入技术进步因素的非期望产出强度线性模型,将之简化为半参数模型,同时结合非期望产出强度效用函数,形成动态汉密尔顿系统,求解能够最有效降低非期望产出强度的RD投入,并使用我国产业部门的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大部分产业部门的最优RD投入强度,指出快速实现综合减排目标的途径是加大传统产业的RD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初中化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分析,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的实际,提出转化学困生须注意以下策略:主动关爱激发学习热情、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教授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等。  相似文献   
23.
陈家骏 《编辑学报》2006,18(2):129-129
论文的出版时滞是指论文的发表日期与编辑部收到该论文日期之间的时间差.影响论文出版时滞的绝非仅仅是编辑部本身,它还与作者能否配合编辑部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细分出版时滞,以体现编辑与作者各自对出版时滞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4.
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基因调控网络重构方法 LC-DBN.该方法寻找各基因最优的调控时延;同时融合时序微阵列数据和转录因子连接位点数据,构建基因调控网络.对25个酵母基因调控网络进行重构实验,结果显示,构建的网络敏感度较Tan方法提高0.72%,精确度提高0.16%.  相似文献   
25.
文章论述了知识型馆员的需求特征、制度管理的功能以及对知识型馆员管理的不足。同时,论述了激励管理的概念、功能及对知识型馆员运用激励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激励管理的几个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6.
高校图书馆是学术信息增值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云珊 《现代情报》2010,30(11):42-45
针对学术信息增值问题,阐述高校图书馆通过信息遴选、结构化、个性化和知识化实现高校学术信息的增值,得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术信息增值机构的结论,以期达到明确高校图书馆定位、强化其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
陈晓芸  苗天慧 《新闻界》2007,(6):164-165
本文旨在通过对地方高校的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以探讨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应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8.
用分布滞后回归模型分别研究大豆、豆粕和豆油在国内期货市场和芝加哥期货市场间的传导。从豆类各品种在大连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市场之间的传导特点可以看出,豆类期货价格在国内外的传导具有非对称性。总体来说我国豆类期货价格对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影响力要大于芝加哥期货市场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影响力,特别显著的是我国大连大豆和豆粕期货都是芝加哥大豆和豆粕期货的格兰杰原因,而反之不成立。虽然大连豆油期货和芝加哥豆油期货价格间的传导互为因果,但是从分布滞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连豆油期货对芝加哥豆油期货价格的影响力要大于芝加哥豆油期货对大连豆油期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9.
审计报告时滞是为数不多可用来量化审计效率的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公司收益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文章借鉴"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以我国2009-2011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的公司表现出较少的审计报告时滞;在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公司中,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减少效应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30.
The principal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sit the classic research question regarding the lag structure of the patents–R&D relationship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internal R&D on firm patent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uring 1986–2000. Our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both a multiplicative distributed lag model and a dynamic linear feedback model, differs from previous work that examines the patents–R&D relationship in three aspects. First, our estimation results exhibit direct evidence on lagged R&D effects, with the first lag (t − 1) of R&D being significant in all distributed lag specifications. Second, a U-shaped lag structure of the patents–R&D relationship is found in most estimations of the multiplicative distributed lag model, which suggests a potential long-run effect of internal R&D investments on firm patenting. Finally, the results from the dynamic linear feedback model coincide with those from the multiplicative distributed lag model, indicating not only lag effects from more recent R&D but also an overall long-run effect of internal R&D investments in the distant past on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r innovation process of incumbent pharmaceutical fi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