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619篇
教育   2513篇
科学研究   942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57篇
综合类   22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76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settler colonialism shapes place in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producing understandings of land and citizenship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To do this, the author uses the emergent framework of land education to move forward the important projects of place-based education, especially its potential for centering indigeneity and confronting educational forms of settler colonialism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emphasize how place-based education can intersect with land education, the author outlines how a concept of place, informed by Indigenous knowledge, renders settler colonialism visible. The author then describes how current models of place-based education differ from land education in a number of ways. Finally, using a land education approach,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how schooling, through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ransmits a settler colonial land ethic that must be made explicit in order to decolonize settler colonial relations attached to current pedagogical models of place. The author insists land education – lik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must take place across the curriculum (k-16). However, land education implies a commitment to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decolonization that takes seriously the centrality of settler colonialism.  相似文献   
992.
一直以来,文学以其“陌生化”的语言修辞和映照世界、透视人性的情感力度建造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文学也被人类社会三次重要的媒介革命影响和塑造,从纸媒文学到影视文学,再到网络文学,文学媒介的变革导致了新媒介文学的诞生,也导致了文学在反抗和生成的演化过程中调和了新旧媒介文学之间的冲突,并加快了它们的融合。  相似文献   
993.
在分析乐清市柳市镇基准地价更新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概述了本轮基准地价的内涵、基准条件和表达方式,从分用途基准地价水平、与上一轮基准地价的对比、与乐清市市域内其它城镇基准地价水平的对比、工业用地基准地价水平与工业用地最低价的衔接四个方面进行了本轮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分析,柳市镇采用"分用途定级,以价定级"的技术路线,对该区域基准地价进行了更新.  相似文献   
994.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流转在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加深了农村土地制度中的矛盾。尤其是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分配经常引起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冲突,从而加剧了农村土地问题的复杂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开发和土地流转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分析乡村旅游土地流转在内涵、特征、功能、模式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构建PCA‐SFA模型,运用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测度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2003—2011年间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平均利用效率为0.9139,说明土地整体利用效率较高;从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来看,2003—2007年间提升速度较快,而2009—2011较为平缓。在PCA‐SFA模型中加入环境因素后,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利用效率小于不考虑环境因素时的测度值,说明各城市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说明安徽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996.
承袭Koka关于网络演化的研究观点,首先,研究创新网络如何在环境不确定性作用下通过战略多样性这一变量实现演化,分析环境不确定性、战略多样性和创新网络演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在环境不确定性的规律性变化下创新网络的阶段性演化过程,将创新网络演化划分为形成、成长、成熟以及衰退四个阶段;最后,采用实证研究验证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997.
规模化种植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必然趋势。文章从农户角度出发,利用在毕节威宁调研所得的253户烟农数据,在对研究区域内烤烟规模化种植现状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烟农规模化种植意愿及其原因、影响烤烟种植规模扩大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论认为,烤烟规模种植要以耕地市场流转为基础,以提高烤烟比较利益为前提,正确处理好政府或集体组织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已成为推进耕地流转和烤烟规模种植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99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开发保护的矛盾不断尖锐,土地产权问题日益突出,关于"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土地所有制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在对土地所有制改革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综述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学者关于历史教训与国外经验的分析,从纵(以中国历史为借鉴)、横(以国外经验为对照)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对比研究,认为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不断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已经以渐进的方式选择并构建起了一个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公有制"作为土地所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国情的必然。应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结合时代和国情需要,完善土地国家与集体所有权制度,并对相关配套制度进行具体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99.
南四湖湿地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四湖湿地为研究区,选取1980-2012年间的5期遥感、土地利用等数据,在RS、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Markov)分析研究区1980-2012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情况,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1980-2012年南四湖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得出:1980-2012年南四湖地区总体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缓慢,其中1990-2000年南四湖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变化速率最快为1.84%;南四湖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变化最快的是滩涂沼泽和未利用地;②1980-2012年南四湖土地利用格局结构变化特点是:其他农用地增加幅度为223.65%,主要是由于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大,主要受城市化的影响;其他用地面积减少,转化为耕地和其他农用地;③1980-2012年南四湖湿地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不断减少,负向贡献率大于正向贡献率,滩涂沼泽和水域面积减少是引起南四湖湿地地区生态价值减少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王良健  龚星文  朱石牛 《资源科学》2014,36(7):1336-1346
本文从全国和省际两个层面、案件宗数及违法程度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的现状及相关特征,采用锡尔指数和艾肯森指数等方法测算了我国2002-2011年间土地违法现象的区域差异并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最后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当前的区域差异进行深入分解探讨。结论显示:①我国近10年的土地违法案件宗数呈现三阶段的波浪式下降态势,但涉案面积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违法程度在10年间不断加深;②非法占地行为成为我国当前土地违法现象的最主要构成因素;③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的区域差异在近10年间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态势;④我国土地违法的高发区、次高发区、次低发区及低发区四大区域的总差异中,区域间差异占主导,但2008年以来区域内差异呈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