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602篇
科学研究   108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60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现代农村服务业是衡量农村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以浙江省为例,对农村服务业和农民就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在区际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寻求以农民住地就业为主的内部发展方案,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能对其它区域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推进“三农”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体制、家庭、经济、社会等原因,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业成绩不良、辍学现象严重等,已经开始影响新一代城市人素质。因此,强化政府职责,保障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权益,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产生于不平衡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与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农民环境权保护中主要存在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供给不平等、农民环境意识薄弱以及环境维权能力低下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环境权益,我们应在立法上确立农民环境权,建立农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对农民的生态补偿制度和农村环境法律援助制度,并建立多种形式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4.
随着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围绕土地房屋征用拆迁出现的矛盾日益增多。失地农民也从采取比较温和的抗争方式——"弱者的武器"转变为相当激烈的"以弱者身份为武器",这种转变是内在与外在多重因素促成的结果。当大多失地农民"以弱者身份为武器"来抗争时,不管对其自身还是整个社会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法避免失地农民"以弱者身份为武器"抗争悲剧的一再发生,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  相似文献   
25.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村内生型发展动力的最佳突破口。辽宁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成立专门的"农民合作社"学院或"农民合作社"专业,大力培养农民合作社需要的各类人才;切实加强各级政府的财税与金融支持;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到"省级优先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快相关制度体制的改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建立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6.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技能水平,是增强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调查显示,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还不理想,存在诸如内容设置不合理、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具有失地农民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建立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和外部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7.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践,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双重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路径.但在几大要素的集约和组织者的选择、基础设施等方面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难.以协会作组织者,政府、公司、农户协调一致,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配置效能,应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28.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分析了南阳市农村体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及举办2012年全国农运会带来的机遇,并提出了现阶段南阳市新农村体育发展的模式:以加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运行为基础,以增加硬件投入、提高农民体育健身意识和挖掘充实活动项目内容为保障,以农村学校体育带动民间节庆特色体育开展为重点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9.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会面临某些心理不适问题,具体表现在居住变化、经济压力、就业不足与保障不力等导致的心理不安、焦虑与抵触失衡心理,以及社会交往产生的封闭自卑心理、城市认同感欠缺与市民意识缺失等。心理不适问题的产生既与城市体制性因素以及城市居民的偏见与歧视有关,也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不足、农村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有关。应该从物质层面做好就业与保障工作、从社会文化层面扭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及从个体心理层面构建心理调适机制来实现失地农民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30.
在返乡农民再就业培训的理论根据的基础上,从多维理解培训的背景、分析培训学员的学习特征、投入和实施主体、培训融资渠道、培训层次与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