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7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89篇
教育   6716篇
科学研究   629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505篇
综合类   57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0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572篇
  2013年   523篇
  2012年   711篇
  2011年   696篇
  2010年   531篇
  2009年   485篇
  2008年   590篇
  2007年   683篇
  2006年   712篇
  2005年   521篇
  2004年   486篇
  2003年   436篇
  2002年   330篇
  2001年   260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教育,它与后来形成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是发展人类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三种教育形式。 中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是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不良做法,给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加强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社会职责,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是家长应具备的素质。全社会都应关注家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2.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钱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的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蜓与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3.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生命科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该文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的改革,构建了生命科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苏轼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使他懂得在这如梦如幻的现实人生中,只有顺天安命,回归自然才能达到永恒;才能在动荡的人世中“处物而不伤”,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  相似文献   
106.
生命在教育视野中的缺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缺失必然导致教育实践中的无视人的存在,无视人的生命。这些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生命在教育中突现出来。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2004年有关生命关怀教育的文章进行综述,试分析生命关怀缺失的现状,及如何进行生命关怀教育。  相似文献   
107.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为哈氏的整个理论大厦提供了一个基石。但这种基石却是虚幻飘渺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所说的"交往"相异甚至相反的交往。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抗拮的角度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反思,是走出理论与现实的悖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8.
海德格尔重提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与日常生活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切入了日常生活的内在困境,即常人的生存状态。海德格尔对常人的形成和特征进行了精彩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理性虚妄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由于他的运思方式带来神秘主义的特色,因而不可能解决西方社会面临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9.
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方面。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稳步与普遍提高,不仅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落实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的根本体现,更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必须做到的"五个统筹"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Governments’ anxieties about ageing populations a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e costs of welfare, care and health provision which all have to be paid for by an ever dwindling working population. However, research in later life learning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lifelong learning can play in promoting mental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 and in assisting with maintaining person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coping strategies that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n ageing population.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research with a group of Chinese elders in Hong Kong, wh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and views on learning in later life, including the meaning of learning,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learning interests, needs, motivations, and instructional preference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findings are reported to shed light on later life learning experience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later life learning and serve to inform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and practice geared to the planning and provision of opportunities to keep learning at the later stages of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