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7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教育   7493篇
科学研究   732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664篇
综合类   741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2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631篇
  2013年   571篇
  2012年   798篇
  2011年   804篇
  2010年   598篇
  2009年   539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779篇
  2006年   791篇
  2005年   615篇
  2004年   558篇
  2003年   523篇
  2002年   386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17条新增的一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在罪名、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客观方面及罪数形态、罪的界限及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衔接方面不仅在理论上存在争议,而且在司法层面上也未能澄清一些疑惑,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无疑对于打击利用他人进行乞讨等犯罪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2.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973.
关于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业进入了快速、持续增长时期,无论在保费收入、保险公司数量、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保险中介机构数量、险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等方面还是在保险法规与监管制度建设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制约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现象和因素也逐渐暴露、积累。本文旨在对这些现象、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法,以促进中国保险业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4.
从实践要求和理论品性来看,一种完整的环境伦理学理论必然包含着一种关于人生观的理解。本文主要探讨罗尔斯顿环境伦理理论和深生态学关于人生观的主张与见解, 从而指出环境伦理学理论包含着一种“生态化”人生观。相对于现代社会盛行的人生观来说, “生态化”人生观是基于人生之生命层面的,尊重自然的,后物质主义的人生观。它作为一种新的人生观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5.
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定位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地方高校正确定位改革发展目标,必须着眼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自身优势为依托,客观评价其“能级”,科学定位服务面向,重点突出办学特色,把学校的改革和建设引入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76.
This comparative small‐scale (Swedish and Polish sample)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study investigates political science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their studies, their future profession and their workplace learning. The students (10 in Sweden and 11 in Poland) were interviewed twice, first when they were at the end of their studies and a second time when they had worked for approximately one year. The questions asked were designed to try to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 from higher education to work lif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y bring with them a set of academic generic skills from their education when they enter working life. Furthermore, the students i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very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subject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expectations they have regarding their studies and future working life also differ considerably.  相似文献   
977.
As we mark the publication of the 35th issue of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Peter Mittler, Emeritus Professor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looks into the future and asks a series of challenging questions: What kind of a future do we want to see for a baby born with a significant disability today? What changes will be needed in society and in our schools both for the child and for the family? What reforms might this year's newly qualified staff bring about in our schools and services and in society as a whole by the time they retire in the 2040s? Professor Mittler proposes that the time is ripe to take advantage of new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opportunities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a society that fully includes disabled people and safeguards their basic human rights. He argues that each one of us can help to determine the values and priorities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today's baby will grow up and suggests that the Make Poverty History movement has provided powerful evidence that the voice of ordinary citizens can shape policies and set priorities. He encourages us all to think globally and to act locally on a host of issues, including supporting families, planning for transition, promoting quality of lif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ing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978.
“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功能与形式从"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不仅反映了教育哲学观的变迁,也反映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和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生命课堂"与其他课堂教学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它的构建要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来进行。  相似文献   
979.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分析和理解这种转折意义应从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目标指向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意义上来进行。将人的完善、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这三者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伦理道德观念展示的宏阔背景或根本内涵。而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克服道德说教,都是符合马克思的道德思想的。  相似文献   
980.
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构建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现代化、实施载体多样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路正是对这些弊端的补救。这对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