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41篇
教育   4735篇
科学研究   21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70篇
综合类   27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393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464篇
  2006年   521篇
  2005年   410篇
  2004年   404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仔细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和创造的动物,人的本质的实质内容是实践,社会性是其外部特征,而人性可归结为人全面的、发展的、合理的需要。要把保证自由个性与满足人的需要作为人的目的,把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作为迭其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32.
"真性"论、"真心"论和"真行"论,堪称标识全真道哲学思想特征的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既表征着"全真"哲学的逻辑建构,又分别从本体论、功夫炼养论和思想、道德行为方面折射着该哲学的意蕴和去伪存真的理论底色。在今天的改革大潮面前,全真道倘若选择向其早期优秀哲学传统回归的路径,可能更有益于其发展。  相似文献   
33.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34.
哲学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把握,既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之所以产生并存在了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更加凸显其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澄明与反思。哲学所体现的流变性、超越性、矛盾性等特征与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不定性、创造性和悖论性等内容是相对应的。哲学与人类生存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表明:一方面,哲学是人类生存之所必需.只有从哲学去把握人,才能理解人和人生存的真谛;另一方面,哲学只有在对人的生存本性的把握中.才能使其追根溯源的底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5.
高职高专《宪法》教材对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这两个基本概念所作的界定值得商榷。国家性质与国体,政权组织形式与政体在内涵与外延上应有区别,不能简单等同。  相似文献   
36.
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式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系统化、理论化。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及其论证方式折射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思维特征对中国人的政治思维方式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37.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38.
通常认为只要凭借对经验的探讨就能教好阅读课。然而,要科学地回答“为何阅读课要这样上或那样上?”的问题时,经验就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作者认为: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就能深化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阅读以及语言的传授的认识,就能对阅读教学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促进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39.
This ethnographic study examines the practice of Aikido, a martial art style originating from Japan, by a community of non-Japanese practitioner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recounts the second nature-making of the art's skillful responsiveness as a thing to be explained from the ground, rather than leaving its cultural dynamics and their appropriative relations unchallenged as a relatively homogenous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increased contact. In the case of Shining Energy (a pseudonym), the “taking” of another's cultural elements and “making” it a fully habituated and naturalized way of moving and being (second nature) are predicated on geo-making, the production of ontologizing resources (first nature) that enable culturally sanctioned modes of somatic engagements with the world. The process of appropriating Aikido entails an inversion between the figure and ground that foregrounds the geo-making of the ground/field for activity itself.  相似文献   
40.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