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792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它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实力,也有最贴近生活的符号背景,是村上以无数真实的都市生活场景贴出的无奈人生,并以此折射出日本战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一代青年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2.
语用预设是关于交际言语活动的预设,是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已知信息。它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背景知识,是言语双方顺利沟通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交际中巧妙设“预”,不失为一种高超的言语策略和技巧。语用预设作为人类认知的经验基础和次要条件,是认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研究语用预设是完全可行的,它为研究预设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巧妙设“预”现象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3.
从恢复《诗经》真相、反《诗序》运动、新解兴起、古史辨派、现代语言学发轫五个方面,对现代诗经学创始期的崭新面貌,及其在研究目的、内容、方法、模式上的重大变化作出概述,并作简略的结语。  相似文献   
84.
功能主义学派大师韩礼德教授认为,系统语法或系统语法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在表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义时,必然要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进行相应的选择。功能语法重点需要说明的是: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系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交往中需要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时,也是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进行有动因的活动。本文从系统与功能的角度阐述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描写语言学派是20世纪30—50年代美国语言学研究的主流派,它以重视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而称,鲍阿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海里斯对美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这一学派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86.
从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传播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内部语言的生成过程及其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解读,提出了写作中丰富和提高内部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7.
阐述认知语言学对词典编纂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指出传统释义模式的缺陷,提出原型性释义法和图解式释义法,使教学词典的释义更符合人类的认知,具有最佳的触发效能。  相似文献   
88.
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是我们划分汉语词的色彩义的基础。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可以运用到对词的概念义的理解当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模式、完形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汉语词色彩义的生成和划分。  相似文献   
89.
“习得”与“学习”是语言学中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学习过程。它们在语言环境、认知能力、情感因素、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对母语习得的探讨与研究对外语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0.
Social Semiotics, based on the work of the linguist Michael Halliday, emphasises the ways in which language functions in our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our experience and of our social 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s. In this paper, I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its analytic tools, considering how they can be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me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may be raised and address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are identified.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is offered, demonstrating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addressing questions related to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e of school mathematical activity in writing produced by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