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5484篇
科学研究   381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82篇
综合类   36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494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542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422篇
  2002年   317篇
  2001年   308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数学分析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巧选习题,而且要在课堂中体现出数学的独特教育功能,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从而把习题课变成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审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2.
目前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有待提高: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和有力的激励引导措施。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重视高职生的文学素养教育,整合教材、发挥文学的育人作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93.
萧殷关于"气血"的思想,首先强调的是对真正生活的体验,这方可以使人物有血有肉,使文章有生命的血色;而一个作家的艺术修养,思想高度以及精神境界,则是一以贯之的"气"。"气血"论,正是针对当时教条主义、形而上学而提倡的,代表了萧殷十七年的美学主张。  相似文献   
994.
结合毛泽东的文艺"普及与提高"学说,从网络的草根性利于普及和网络的技术性利于提高两个方面对网络语境下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6.
我国本土课程论建设的主导性方略应该是综合创造方略。该方略的主要依据有:课程论作为一个文化领域的综合创造特性;我国课程实践的综合创造性;人性发展的需要。该方略的主要内容有:创造性地探索当前课程实践的改革;创造性地对待我国本土课程论已有的研究传统;创造性地对待国外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实施该方略的主要途径有:建立多样化的本土课程论建设队伍;形成多样化的本土课程论体系框架;建设多元化的课程研究文化。  相似文献   
997.
百年来,大多数学者有关这个神话的研究成果,显在或潜在地围绕着这个神话是外来还是本土的这一焦点展开,外来说中印度说最早且影响最大,本土说中有多种观点,其中南方说影响最大。不管是外来说还是本土说,都存在一些困难。猜想多于实证,都缺少无可争议的铁证,这是它们共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8.
以胡适为研究个案,追溯他的诗歌历程,在分析社会文化系统与诗歌系统多元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前后相继两个时期内的诗歌翻译与创作的相互影响情况。社会文化系统会影响文学系统,进而影响诗歌系统,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也是多元互动的,这在诗人兼翻译家胡适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9.
探讨《文心雕龙·才略》"景纯艳逸,足冠中兴,郊赋既穆穆以大观,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的深层内涵。通过分析六家对这段话的不同理解,综合作者在其他篇目中的观点,以及钟嵘、黄侃及罗宗强等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归纳出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景纯艳逸,足冠中兴"的"艳逸"既是对郭璞诗赋作品思想獉獉上的简要概括,也是对其诗赋艺术獉獉成就的高度提炼。  相似文献   
1000.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享誉诗坛的经典之作。除去其自身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之外,读者接受是将其推向经典的重要原因。接受过程中的一些因素,诸如话语权力、文学批评、“雨巷”情结、文学谱系等都对《雨巷》的经典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借助于它们,《雨巷》不仅在诗歌史上永垂不朽,还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抒情艺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