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1508篇
科学研究   81篇
各国文化   43篇
体育   180篇
综合类   65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18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385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国内外学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不少国家在体育课中,都开设有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容,我国近几年也以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将该内容列入了体育课程体系.笔者就国内外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容的设置、目的、形式、指导员以及人们的观念等方面加以比较,旨在发现我国的不足,并对该项目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2.
随着城市的扩张,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对人民的生活与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同时,对国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全民行动起来消除污染,创遣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3.
生活教育理论确立之前大约存在10年的探索期,在这个时期陶行知诊断出中国教育的症结在于一个字“死”,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清末以来的所谓洋学堂教育,依然延续着科举传统——死读书、读死书和读书死,迷信书本教育。另一方面,他在积极批判中国死教育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和实践以自主、自动、自治、试验、创新、做事为核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活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4.
微生物发酵秸秆饲料是利用高活性微生物菌剂,将秸秆饲料的某些成分进一步合成为营养价值较高或适口性较好的物质,使秸秆变成质地松软、湿润蓬松、酸香适口的粗饲料,是解决人畜争粮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5.
马克思研究问题是从人的生存(在现代社会具体讲是无产阶级的生存)以及一系列的感性对象活动中(实践、劳动、交往、生产、再生产)来理解、分析、建构其理论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离开这一立场是错误的。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层转型,必须紧密结合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存境遇而不是离开这一基点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6.
21世纪现代人生活特征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人类生活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现代人生活特征和大从体育的关系,讨论了人类产生“运动不足病”的原因。提出适当体育锻炼能延长人类的寿命,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07.
在当前高等高专有限的条件下,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怎样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易、准、快地接受和掌握力学知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8.
武康时期是毛滂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武康,他走过了一个艰辛的心路历程:力图实现兼济之志,勤勉于政事;难以实现济世理想,在仕途中痛苦地渴望着归隐;最终调解仕隐矛盾,以仕为隐。思想也因此而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09.
杨其东 《中国德育》2006,1(2):45-50
无锡五爱小学提出建构“共处德育”模式。“共处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屏弃说教,践行养德;培育情感,智德统一;育己育人,师生共长。“共处德育”按年段分三种样态:家庭式共处、小组式共处和社区式共处,分别提出培养目标和实施策略。“共处德育”模式的课题研究促进德育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The separating and isolating tendencies of measuring practices can lead educators to lose sight of the aims and purposes of education. These end purposes can be used to guide and ensure that the activities of educators are educational, and therefore, Biesta recommends there is a need for educators to reconnect with the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is notion of a ‘reconnection’ and argues that if educators are to challenge any potentially miseducative measuring practices, then this reconnection must require educators to value and desire particular end purposes. Desires are recognised to be existential in character and are identified as being necessary for initiating actions. It is argued here that this aspect of desire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a ‘reconnection’ because without it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may remain only as abstract philosophical ideals. To make a difference and to challenge the isolating and miseducative tendencies of some measuring practices, educators must come to value particular purposes of education, and in addition, they must exercise the courage to enact them. This can be made possible because educators strongly care for and desire the actualisation of the purposes to which they are conn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