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757篇
科学研究   4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73篇
综合类   5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桂阳”考     
“桂阳”作为古老的地名,由来已久,包括史书在内,对其多有误解。而此名如何产生,则更是众说纷纭,难以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参考众多古籍,从地名的源起,到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4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与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能够使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有必要构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新框架,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本文在详细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3.
我国电力二次设备行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该行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能够使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促进该行业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本文在详细分析我国电力二次设备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电力二次设备行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与选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4.
作为京派散文在当代的延续和传承,汪曾祺的散文具有自身独特而冲淡的气质,他通过对乡的庞大追忆,在逐渐接近本源的过程中,抵达精神的核心。他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匠心,细腻传神的摹写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而且他在写作中不断追求闲适、淡然的审美趣味,在平淡中包含深邃意蕴。  相似文献   
45.
本文将教师阻抗定义为由于自身或外界因素导致教师对现有体育教学改革表现出的不满、反对、甚至抵制心理和行为。研究以教师阻抗为问题切入点,重点探究教师阻抗的内在原因。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现有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现状、体育教师态度真相、冷落改革,阻抗缘由,并结合阻抗缘由提供相关消解建议。本研究主要以现象学研究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由悬置与还原、体验与描述、反思与归纳、本质的呈现作为重点环节,参照Pollio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流程,采用深度访谈,访谈对象20人,每轮访谈结束后及时将访谈录音转录为文本形式,访谈文本132571字。对访谈文本采取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形式,精简提炼并进行具体论证分析。结论:(1)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情况并不理想,阻抗现象真实存在;(2)体育教师内心支持改革,主观排斥现象罕见,阻抗现象另有他因;(3)体育教师阻抗主要由于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无从下手,各校围绕体育教学改革中需要变更新的大纲、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工作茫然无措所导致。以此建议多安排一线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制定更为客观、易操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应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线;增大资金及人力投入;提高教师文化自信等方面,消除改革中出现的部分教师阻抗,也为高职体育改革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6.
通过文献资料,从生理生化角度,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产生机制及其消除途径进行了综述,为全面系统地认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筛选出一些对消除运动性疲劳较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以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47.
Within 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two themes have been situated as central to the needs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place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delivering a better-equipped workforce. However, these themes have rarely overlapped in either policy thinking 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so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aspirations for young people. Using the findings from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media studies students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HE), this article analyses how the perceived attributes of some locations may provide industry credibility and the promise of enhanced professional mobility. It examines the tangible and symbolic value of place within young people's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the links between place and education can influence the professional process, and how place shapes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and opportunities for work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Finally, this research emphasises how current theories on 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and HE provision need to be extended to take greater account of the ways in which the attributes of localities can be used as a catalyst for individual professionalism amongst young people, and the ways in which certain places (mainly rural) may be disadvantaged in the current policy trajectory.  相似文献   
48.
构建体育健身场所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浙江省的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及消费者进行调查,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给出了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确定这一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并据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9.
作为一种暴力现象,冷暴力在教学中随处可见。体育教学中的冷暴力现象有:教学态度疏远与冷漠;语言讽刺与讥笑;教学行为无视与放任;漫骂与训斥等。其危害有:危害学生成长;制约教师进步;妨碍师生和谐关系;危害社会环境。消解途径有:建立教学“结构”规范、促进教师“能动反思”;消除教师“不平衡感”和“情绪衰竭”;优化“学校情境”和“教学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50.
This paper aims at revealing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schools as more than built physical environments from a geographical‐phenomenological (or ‘geo‐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explicates the meaning of ‘geo‐phenomenology’; the second reveals the meaning of ‘environment’ and a dialectics of strangeness and intimacy through geo‐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the third examines the meanings of environment as ‘space’ and ‘place’ and the act of naming a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eaning between humans and environment; the fourth section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conceiving school as a particular environment; and the final is the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