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521篇
科学研究   3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5篇
综合类   13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中西伦理传统差异及对中西政治理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中西方伦理传统的根本差异在于价值标准和人性论方面,由此进一步形成权利观、价值观、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及人欲观、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伦理政治色彩与宗教色彩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中西方不同政治理念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化具有的多元性和通约性,决定了中西伦理传统和政治理念可以而又应当采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形式.从而促进中西伦理化和政治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942.
左林霞 《培训与研究》2008,25(12):24-27
开头、结尾与过片对于词的创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固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从唐宋词人的词中可以摸索出词的开头、结尾与过片有不同于一般诗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3.
传统佛教文化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佛教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化,神界中的绝大多数尊位都被男性神祗抢占了,除了由男而女的观音菩萨外,为女神留下的只是几个边缘化的位置。尼姑是佛教化中一个重要的人因素,她们通过献身佛教,为佛教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僧尼制度中,尼姑地位不如和尚,佛教伦理中的男女关系是一种男尊女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4.
装饰绘画汲取了优秀的中国及世界传统文化营养,使得其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当下文化艺术处于多元化格局的大文化语境之下,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现代的全球化、多元化文化观念,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合的审美视角来审视装饰绘画的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45.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把二百多年的意识形态论发展史划分为德国传统和非德国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非马克思主义传统。他认为,马克思总体上倾向于属于德国传统,而“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传统则是对德国传统和非德国传统的一种兼容并蓄式的发展结果。因此,从德国传统语境出发,麦克莱伦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形成;从马克思主义传统语境出发,麦克莱伦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经由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演化历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英语世界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梳理。  相似文献   
946.
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的汉字图形设计充分的发挥了汉字的这一特征,创造出一系列形神兼备、构思奇巧的图形。中国古代汉字图形设计的成功,给我们研究汉字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成功应用,建立了实践上的成功基础和审美文化背景上的重要支撑,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设计思想和灵感启发。  相似文献   
947.
在当时欧美电影基本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背景下,1920年代的国产电影不仅已经形成中国民族电影叙事传统的雏形,而且在保留本土文艺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地同时,继承了戏剧强调情节传奇性的特点,迎合了观众对故事片情感展现的审美期待,三者最终地有机融合并完成了中国电影在1920年代民族叙事传统的确立。  相似文献   
948.
世界性、民族性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两个最基本的文化要素。高等教育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实际上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就是国际化加民族化。  相似文献   
949.
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我们不仅需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之态广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需要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之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特别是要做到立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深度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意识的觉醒,彰显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心本体"的教育主张是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魅力之所在,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体现。首先,涵养"仁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中心目标,通过"情"的内在唤醒,"思"的甄别引领,"行"的沉潜往复得以培育;其次,求其"放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注重个体的心灵转向与品性浸润,强调教育是一段个体体验内在幸福的真实历程,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修行";再次,磨练"事功"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特色方法,通过儒家"忧世"主张的磨练,唤醒个体兼济天下的志向,通过良知本体在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坎陷",来磨砺心志,塑造真善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950.
迟子建在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里,建构了名为“金井”的天人合一乌托邦。在金井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其密切,但由于人的蒙昧、欲望与私心的人性弱点,金井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外桃源。小说中传递了作者对农耕传统和农民生活的反思,对美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