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58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女权主义社会平等观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权主义无视性别差异的平等理论会导致两性实际上的不平等,而建立在女性独特经历基础上的承认性别差异的平等又可能导致现实的危险。马克思的女性解放以政治解放为前提,以人类解放为指导,结束抽象的男性原则,恢复感性的女性原则。所以,女性解放不仅在于解放女性,而且使男性也获得解放,使全人类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82.
巴金作为作家的经历是简单而奇特的,在我们身边已经很难找到拥有如此人格的生命,已经很难找到坚持用常识维系生命的真人。巴金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是:他抱定一种天国之爱,却硬是要在魑魍魉的人世间穿行。而面对学当下的境遇,我们必须返回常识,返回到自身,返回到学本身特有的功能和魅力。  相似文献   
83.
在中国历史上,妇女向来是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太平天国却主张把妇女解放出来,使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同男子平等的地位。妇女们参军参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4.
林语堂对有清一代的袁枚十分推崇,这包括赞赏其天赋独厚、性灵自由、思想解放、民本思想和退隐独居等很多方面。不过,林语堂有更多地方与袁枚不同,像宗教信仰,科学、平等、自由等现代意识,白话文体,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观等都是这样。还有性情的差异,即袁枚生活放任甚至放荡,而林语堂则更为自律节制。  相似文献   
85.
与西方文明发展和思想进步的轨迹不同,中国走的"思想解放"道路漫长而艰辛。认真分析我国思想解放运动的特点、得失,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对于当今"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6.
铁凝是新时期旗帜性的作家。她的创作一直保持着一种自由明澄的状态,志在不借助任何道德的、潮流的、口号的优势,而用只用文学的力量对读者产生冲击。多变的风格证明了她的艺术才气。她的作品直面并非完满的社会与人生,不规避,不逃遁,她就是要用文学的力量温暖整个世界,承担捍卫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心灵高贵的责任。  相似文献   
87.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力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目标与愿望相同,并且都把其作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都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解放生产力上,毛泽东侧重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调整,侧重于从革命的角度谈“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则提出“要把解放生产力讲全”,“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从而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  相似文献   
88.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人类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学认识同人类一般认识相比,其认识的实践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手段和方法、认识的基本进程、认识的目的和结果等都有自己的特性。教学认识的目的和结果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9.
海莲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但其笔下人物毕竟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摆脱不了菲勒斯文化的影响,作品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男权思想。文中以《空心梦》为例,从女性经济自立、女性走向社会、女性观念转变、男性理解女性等方面分析了海莲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意识;从女性依附男性、女性诱惑男性、男子中心思想、推崇男权观念等方面阐述了海莲小说中体现的男权思想;指出了女性解放应注重自身精神的解放,女性解放应走向双性和谐。  相似文献   
90.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nd discuss experiences developed through a dialogue conference which we organised as part of a three-year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related to primary education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Tanzania. We explore how dialogue conference as a research method can fill a gap between traditional ways of mutual problem-solving in Tanzania and research. Talking and sharing ideas is important for problem-solving, but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e need for a concrete base for the dialogue. After direct exposition to the local school practice, participants became more 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 their environment. The participants agreed upon an action plan and distributed the responsibilities to implement the plan between themselv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opened up for uni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research among participants and enabled the democratisation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haring. We argue that taking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concretisation of local challenges into consideration is important for harness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method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oriented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