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90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邓小平和江泽民结合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对知识分子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 ,形成了它们各自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比较二者的这一思想 ,体会其中的规律性 ,有利于认识和把握进而完善当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从其“变”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三条“不变”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些不变的规律,中国必须围绕自身国家利益制定对台工作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借助于“大两岸”(中国—美国)关系推动“小两岸”(大陆—台湾)关系的发展,要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加大两岸经贸整合,最终实现中国的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33.
中国和俄罗斯对欧盟的政策具有某些共同之处,也有较大差异,二共同点在于,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是中俄对欧盟政策的共同目的和出发点;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和美国单极世界企图是中俄发展对欧关系的共同战略考虑;灵活务实,既斗争又合作是中俄对欧盟政策共同的策略特点,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是中俄对欧盟政策的战略基础。而不同之处为:中俄两国与欧洲关系的历史以及对发展同欧盟关系的心态不同;美国因素对双方欧盟政策的影响程度不同。地缘安全因素在双方对欧盟政策中的作用不同;发展对欧关系的长远目标不同。  相似文献   
34.
论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利益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自身利益需求。在防范中国、借重中国中,维护美国的亚欧安全利益;在其资金和技术与中国商机无限的大市场的紧密结合中,确保美国下世纪的经济利益;在合作与接触中,用美国的价值观念来“引导”中国,确保美国全球民主化的政治利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说明,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在增加,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增多,但战略目标上的根本矛盾不会消除  相似文献   
35.
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正常发展、大起大落、徘徊不前和飞速发展等阶段。内蒙古城镇发展,主要受资源、国家重点开发与建设、经济基础、生态环境条件、地缘和区位优势、交通便捷、产业结构优化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途径多种多样。内蒙古城市化发展趋势,主要是大城市适度发展,使城镇群的规模等级结构与职能结构趋向合理;中小城市飞速发展,提高其城市现代化水平;县城的规模和功能迅速扩大和增强,乡镇快速发展成城镇和集镇,推进城市化进程;乡村、牧区迅速实现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36.
37.
青少年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426名高中生的网络环境下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与其移情水平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高中生在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比较乐观,其网络亲社会行为表现从高到低依次是:抚慰、合作、分享、帮助;高中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在年级和周上网时间上存在着显著差异.2.高中生移情水平较高;女生的移情水平要高于男生.3.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高移情水平的高中生更易于在网络上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8.
对昆明地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并且参考部分专家对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理论,探讨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在不同性别、学科、生源上的差异,以及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旨在为社会、学校、家庭提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成果,提高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39.
以发展的眼光,从拨乱反正、蓬勃发展、馆员(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服务创新、现代化建设、资源共享7个层面回顾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论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实现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开启我国图书馆事业迅速繁荣发展的伟大历程,而且也为未来图馆事业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0.
Pazit Koren  Varda Bar 《Interchange》2009,40(2):141-163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image of the scientist among school children, student teachers, and teachers over the last 50 years was investigated. Interest has also been shown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personality behind the physical stereotype. Nevertheless, the value judgments of science and scientists 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mind–sets attaching to these judgments in our society were less investigated, either in Israel or abroad. In this investigation models given to science and scientists in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by some popular science writers were investigated, together with contemporary learners’ views. The populations consist of 125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Israel. Several tools were used during this investigation to decipher the images of science: Closed questionnaire, writing an essay, and semistructured collective interviews. Classical authors have pessimistic views about science and the scientists. Most models are unfavorable, and criticize the scientists: The mad and monstrous scientist (Frankenstein), the scientist who is alienated from human life (The Physicists), the scientist who is cut off from reality, the “geek” (Gulliver’s Travels), the scientist whose irresponsible research is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 (Jurassic Park), the scientist who hungers for knowledge at any cost (Faust). The positive images found especially in the popular science literature: the scientist who cures diseases (Microbe Hunters), the scientist who has professional integrity (Galaxies), the scientist who keeps to the rules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obtain objective results (Wrinkles in Time). We found that some expressions relating to fear of science which have appeared in the classic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8th century were found in a similar way with students of the 21st century, while others expressed that same fear in different ways. There was also an identification with Swift’s “unsociable and unemotional” scientists. Alongside the existence of expressions of fear of science, and mainly ambivalent opinions of students toward science, the dominant picture that stands out in this study is that our contemporary students are pro science, and regard science as a useful area of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