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89篇
教育   600篇
科学研究   44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5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全球原镁需求预测及中国合理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艳飞  张艳  于汶加  刘璇 《资源科学》2015,37(5):1047-1058
镁被誉为"21世纪最具开发和应用潜力的绿色工程材料",是重要的战略性金属材料。本文运用部门分析预测法,对中国、北美、欧洲、日本等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原镁消费历史和未来原镁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5年全球原镁消费将持续增长,2020年、2030年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34万t和303万t;较目前增加1.87倍和2.72倍;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原镁需求的主要地区,2020年和2030年其需求全球占比将分别达到58.38%和68.97%;中国将成为未来全球原镁需求的拉动者,2013-2030年全球原镁需求增量的78.50%将来自中国。以全球需求为基础,结合全球一次和二次资源供应现状及未来趋势,针对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提出2020年和2030年,中国原镁合理产能分别为107~130万t和203~247万t。建议国家应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同时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中国原镁生产和利用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2.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3.
作为美国戏剧界最为著名的剧作家之一,威廉斯在剧作中塑造了“边缘人”这一典型形象。结合作家的同性恋身份及自身所处的边缘性立场,划分归纳出剧作中“边缘人”的两个类型即没落的南方淑女及男同性恋者。通过对这两类“边缘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及精神危机的分析,表达了作家尊重个体差异、同情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立场及倡导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44.
基于Malmquist TFP指数的中国高校科研生产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lmquist TFP指数能够较好地测度高校科研活动的生产绩效,而且有助于探讨这种绩效演变的源泉。以数据包络分析法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来确定高校科研活动的生产前沿,改善这一分析框架,并以2003-2007年间中国各省的高校科研活动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表明:在我国各省的高校科研活动中,普遍低下的技术效率总体上呈恶化趋势,但也存在明显的追赶效应;技术水平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放慢的提高过程;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大的省际差距,但此差距在逐步缩小;技术进步是高校改善科研绩效的主要原因,而其恶化的根源在于技术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45.
以承德市的森林分布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2008年MODIS/NDVI产品和地面气象站点数据,结合土地覆被类型,估算承德市森林植被的年净初级生产力,并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承德市森林NPP的总量为1.075×108 g.a-1,年平均值为424.59 g.m-2.a-1,NPP最高值为656.78 g.m-2.a-1.总体空间分布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其季节变化较明显,呈单峰型.  相似文献   
46.
环境管制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将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作为"坏产出"指标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2001—2010年考虑环境因素下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并探讨考虑环境因素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但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从地区差异来看,考虑环境因素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变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考虑环境因素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影响,而环境管制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47.
纳入土地要素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伟  赵新泉  居占杰 《资源科学》2014,36(10):2140-2148
虽然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狭义经济增长质量,但相关研究不仅长期忽略土地要素,而且研究视角多为数量、能源或环境等。为完整反映"质量"涵义,有必要将能源、环境和土地要素一并纳入到DEA-Malmquist模型。基于质量视角,本文测算了中国29个地区1996-2011年的质量Malmquist指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区域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视角,质量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技术进步是其上升的主因,但技术效率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差异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差距;只有中部地区存在σ收敛;各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除西部外的其它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48.
中国工业生产率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导致区域经济难以均衡增长。在此背景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市的工业生产率偏移的资本产出差异项和劳动产出差异项,发现各省市的工业技术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分别使用似不相关估计(SUR)和空间面板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以及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了我国RD投入对工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RD投入更容易引致资本深化的劳动偏向型技术创新,劳动资源丰富的地区不能通过RD投入取得竞争优势;而资本市场发达的地区从RD投入中更容易获得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49.
区域经济收敛性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建立RD边际生产力的测量模型基础上,探讨了中国30省市1999-2010年间RD边际生产力对区域经济收敛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D边际生产力对区域经济收敛存在显著的驱动效应,并且RD边际生产力驱动区域经济收敛存在1期滞后。研究还发现东部RD投入过量,西部RD投入不足,中部RD投入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0.
乔晗  李卓伦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44-1456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实现数据要素价值转化、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阐释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理论过程,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划分为市场化建设和价值化配置 2 个阶段。文章以理论为基础,应用追加中间投入的网络 DEA模型,测算 2019—2020 年我国 30 个省(区、市)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进一步,通过 Malmquist 指数分析,研究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 1) 2019— 2020 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价值化配置阶段效率较高,市场化建设阶段效率低于价值化配置阶段。因此,未来进一步提高公共数据开放水平、完善数据流通和交易基础设施仍是提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的工作重点。( 2)研究期内,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明显,提高技术进步率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均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作用,且提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对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