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篇
  免费   2篇
教育   985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9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澳大利亚作家杰西卡·安德森在小说《河边云雀叫得欢》中借女主人公劳拉·罗谢一生的经历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控制。结合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焦点问题,分析了女性实现自由和独立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取得经济独立、摆脱婚姻和家庭束缚、正确对待女性欲望。劳拉等人的经历证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2.
罗素的婚姻观超越了常人的眼光。他认为。人类婚姻的基础是人的自然本能、性欲冲动和爱的激情;他要求任何婚姻道德都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们应正确对待性道德,充分张扬爱的自由,恰当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当承认婚外情;他对婚姻的基本态度是重本能、轻理性,重自由、轻现实,重情爱、轻责任。他的这些婚姻观引起了人们不少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3.
司法实践中之法律与文本状态下的法律往往呈现某种或大或小的差距。民国时期是我国移植西式法律之立法高峰期。静态中之文本易移植,而照搬建立在西式工业文明之上的法律却难在我国生根发芽。原因在于制约法律实施效果的因素颇多,如:法律文本与现实的脱离、“息讼”观念的影响、司法无力,等等。  相似文献   
134.
基督教视野中,婚姻是上帝与其门徒之间爱的盟约的象征。以《圣经》对基督教婚姻观的阐述为前提,结合基督教学者对基督教婚姻观的解读与思考,从禁欲与婚姻的关系、婚姻的本质、一夫一妻制、夫妻关系、婚姻的缔结条件与禁忌、离婚与再婚六个方面对西欧传统基督教的婚姻观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自己对西欧基督教婚姻观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5.
许多学者对汉代公主婚姻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对婚姻失败的原因少有欠缺。就此多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公主婚姻失败的原因。如今离婚率高居不下成为社会焦点,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现代婚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6.
海南黎族早在解放前已实现了一夫一妻制,但原始的族外群婚仍顽固地残存着,并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黎族地区普遍盛行的“放寮”习俗,便是这种族外群婚残余的典型表现。在阐述“放寮”婚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与永宁阿注婚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7.
增加离婚成本能否降低离婚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离婚现象越来越多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增加离婚成本能否降低离婚率?第一,离婚率的上升作为婚姻家庭整体变动的一个构成,其背后有各种复杂诱因;第二,增加离婚成本只是在婚姻程序上进行修修补补,虽可阻止部分冲动性离婚,但由于冲动性离婚在所有离婚类型中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对改变离婚率升高的现状作用不大。此外,我们不能盲目借鉴欧美国家高离婚成本的做法,因为欧美国家离婚的困难与婚姻家庭的发展状态相一致,并且伴随着一些能够缓解离婚压力的社会机制;第三,离婚并不完全对社会有害,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离婚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解决离婚率上升的问题从长远看可以诉诸于家庭的价值回归,从应急角度看可以不断推广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些相对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8.
在当今日本文坛,以多和田叶子为代表的海外作家异军突起,给日益缺乏活力的日本文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她的《入赘的狗女婿》是借用民间故事框架,从当代日本女性作家视角,来观察和表达对日本当代女性主体性生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9.
明清时期对于再醮之妇的歧视达到顶点,与之相应的是,娶再醮妇之男子也难以独善其身,在遭受歧视之余,还须承受种种现实打击。因此中上层社会的拒娶再醮实质是惧娶再醮,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抉择。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它导致许多理论上的家庭重组无法实现。士绅阶层甚至出现鼓励男子丧妻守鳏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0.
This paper contributes a rich picture of how students from refugee backgrounds navigate their way into and through undergraduate studies in a regional Australian university,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ir access to and use of different forms of support. We draw on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hot’ and ‘cold’ knowledge, offered by Ball and Vincent (1998. “‘I Heard it on the Grapevine’: ‘Hot’ Knowledge and School Choi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 (3): 377–400), and the addition of ‘warm’ knowledge offered by Slack et al. (2014. “‘Hot’, ‘Cold’ and ‘Warm’ Inform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Decision Making.”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5 (2): 204–223),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students from refugee backgrounds make choices about how they locate, select and access support for their stud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students from refugee backgrounds do not view the ‘cold’ (unfamiliar-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 on offer as ‘for them’; instead they expressed a preference for the ‘warm’ (familiar-formal) support offered via ‘trusted’ people who act as literacy/sociocultural brokers or ‘hot’ (familiar-informal) support of their grapevine of other students (past and present) or experienced community me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