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9篇
教育   874篇
科学研究   23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价值本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方法论革命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科学分析的一把钥匙。深刻理解马克思对价值本质的方法论意义,才能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才能正确认识制度分析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各大国际政治学派争论的焦点。西方国际政治的三大学派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不同的国际政治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研究范式上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对于研究国际政治理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辩证的原始意义即对话。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实际生活间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讲授-辩证(对话)”、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实践-辩证(对话)”、教师讲授的内容与生活之间的理论-实践-辩证(对话)这三种辩证即对话关系。此外,真正的“对话”还必须使基于倾听的对话双方处于一种对等的地位。在不断地“放出——收回”中,辩证法始终与现实生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对待史学遗产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十七年史学"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成就。"十七年史学"中关于史学遗产的认识,远不是简单否定和粗暴抛弃,而是秉持着一种系统全面、辩证开放的史学遗产观。这在历史观、治史旨趣、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反映。当然,对这一时期史学遗产的研究要想得出正确的认识,还需要避免阶级斗争泛化的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15.
无意识理论与机械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较之机械反映论更接近真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多年来视之为绝对 真理的机械反映论忽视了人类的头脑不是镜子,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一个有先在结构的、功能完备的活的有机组 织,它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事物。机械反映论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批判是苍白无力的,缺 乏从包括生物进化史、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和个体发育史在内的多角度观察人的广阔视野。而用反映论的认识论 或者说用唯物主义的认知心理学去“改造”弗洛伊德的情感、欲望心理学,用浅层心理学去“改造”深层心理学,用 非动力心理学去“改造”动力心理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倒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赫斯行动哲学对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思维性引领,意欲展示青年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曲线性生成图谱及其内在的逻辑指认。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学领域,世界史研究属于起步晚、底子薄的学科,虽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得以迅速勃兴,但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不足与欧美史学界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但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逐渐扩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对这一学科之发展方向的选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探索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特别是科学地、辩证地研究、分析、评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Contemporary discourses of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disability, mental health, social policy and feminist studies are refracted increasingly through concerns about psyc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vulnerabilities created by the crises of late capitalism. Focusing on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social policy generall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uses the authors' contrasting perspectives on two discernible discourses of vulnerability emerging in these contexts. One elevates the recognition of collective vulnerability as a springboard for new conceptualisations of resistance that disrupt materialist narratives of the human subject as a coherent, unified and rational agent of history. A second discourse offers a materialist understanding that locates vulnerability as both driver and product of a ‘therapeutic culture’, arguing that a psycho-emotional focus for vulnerability offers a diminished and ineffective subjectivity that belies rhetorics of resistance. These contrasting perspectives generate and emerge simultaneously from new understandings of the human subject.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using vulnerability to frame expectations of human subjects for everyday educational practices and relationships. It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empirical questions that need exploring.  相似文献   
20.
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提出并系统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治国之基,力量之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本探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新的实践基础,分析了这一重要思想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所面临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章还探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