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89篇
  免费   686篇
  国内免费   903篇
教育   21750篇
科学研究   7104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3043篇
综合类   2063篇
文化理论   68篇
信息传播   331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428篇
  2021年   876篇
  2020年   1058篇
  2019年   851篇
  2018年   757篇
  2017年   720篇
  2016年   874篇
  2015年   1135篇
  2014年   2602篇
  2013年   3022篇
  2012年   3404篇
  2011年   3283篇
  2010年   2129篇
  2009年   1989篇
  2008年   2074篇
  2007年   2288篇
  2006年   2177篇
  2005年   1809篇
  2004年   1486篇
  2003年   1221篇
  2002年   984篇
  2001年   730篇
  2000年   500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通过对亚洲青年女子(20岁以下)篮球锦标赛中国、韩国、中华台北和日本4支队伍之间的6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和分析,看属于亚洲女子篮球强队的中国、韩国、中华台北和日本女子篮球后备力量状况。  相似文献   
42.
理论创新是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众多创新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和题中应有之意,要做到理论创新,既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还要求人们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不断提高理论修养,不断锤炼思维素质。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2002年第五届CUBA篮球联赛(四川)选拔赛西南民族学院男篮得分情况的统计分析,并对比其它参赛队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电子科技大学队和全国青年联赛、CBA联赛的相关资料,找出了西南民族大学男篮得分能力和得分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4.
中国与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3项指标及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接近率、身体形态、年龄特征及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世界1999—2002年度最好成绩相比,中国运动员成绩起伏不定;身体形态同世界优秀运动员具有明显差异,适合采用以“平跳速度型”为主的技术;中国运动员理想的三跳比例是33.5%:30%:36.5%。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体育问题与数学模型、体育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体育现象和数学模型的类别以及体育数学模型与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概要介绍了体育数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6.
浅议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几个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就业为导向的观念,树立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观念,树立大就业观念,树立安全教育第一的观念,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47.
软式排球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已进入我国,因其自身的技战术特点,在我国开展得日益广泛,有必要对软式排球的起源,发展,技战术特点进行研究,促进此项运动发展。  相似文献   
48.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情报搜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两岸关系及体育交流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未来体育交流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9.
卢存 《体育科技》2006,27(4):72-75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比法、评分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西成年农民的台阶指数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广西成年农民台阶指数的平均值总体上较理想,广西成年农民女子的台阶指数平均值的水平优于男子,广西成年农民台阶指数呈现高年龄比低年龄要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50.
An investigation has been undertaken at St Andrew’s church, Walpole St Andrew, Norfolk, to establish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observed stone decay to the upper parts of the six stone piers. The stone decay was first recorded in the early 1930s. The salt-contaminated masonry within the church has been shown to undergo severe salt decay during the summer, with little damage occurring over the winter months. The south aisle piers have been shown to decay 2.5 times faster than the north aisle piers. Although crystallization–hydration cycl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rate of decay is at its greatest when the cycling is relatively infrequent. This was not the expected trend.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during extended periods where the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 is less than 75%, the rate of decay reaches a maximum. It is the length of this ‘drying’ period that apparently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rate of decay and coul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decay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aisle piers. The results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passive conservation, where it is often recommended to lower the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 to well below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salt contaminant, to avoid crystallization–hydration cycles. Since, at the time of building, the church was situated on the coast,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sodium chloride contamin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building process (1440–1520), particularly since the area was prone to sea-flooding at this time. Alternatively, the salt could have been applied as a treatment during the general restoration of 1897. Whatever the source of the salt, it seems likely that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was changed by the insertion of a sealed floor in 1897, which could account for the onset of the salt dec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