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5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75篇
教育   10888篇
科学研究   1549篇
各国文化   73篇
体育   1199篇
综合类   955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2193篇
  2025年   52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348篇
  2020年   577篇
  2019年   445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414篇
  2015年   568篇
  2014年   1807篇
  2013年   2080篇
  2012年   1896篇
  2011年   1458篇
  2010年   1143篇
  2009年   1003篇
  2008年   1063篇
  2007年   537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444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377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Debate about pornography and minors has mainly centred on questions of control, regulation and media policy; the urge to protect children from dangers of sexually explicit content being the primary motivator of these conversations. Instead of discussing the use of pornography by minors in the light of relevant research findings, public discourse on these issues is more usually shaped by views of sexual cultures as inherently dangerous to minors, and young people as vulnerable, easily harmed, and endangered by the media. This paper builds on data consisting of 4212 questions about sexuality that were sent by young people in Finland to experts on sexual health. Only 64 (1.5%) of these contributions explicitly focused on pornography. The small number of porn-related submissions suggests that for young people there are other more important concerns in the field of sexuality than pornography, on which adult guidance is sough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pornography are more diverse than is typically assumed in public debate. Young people challenge risk talk by constantly referring to the vagueness of the alleged harm that characterises the discourse of danger that can be found in much public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blurry notions of harm bother young people more than the actual pornographic content they encounter.  相似文献   
72.
湖南"四化两型"建设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生社团为了满足需求必须加强自身管理。通过对湖南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客观分析现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社团管理工作的对策,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即转变社团管理理念、转变社团发展思路、转变社团管理模式、转变社团培训功能。  相似文献   
73.
现今,“中国文学走出去”之风愈演愈烈,文学翻译事业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方兴未艾。在文学作品西行中,译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传播之路的成功与否,译作所传达国家形象的优劣决定了传播目的的达成与否。该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i Lefevere)提出的改写理论为基础,以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三个因素为切入点,剖析了许孟雄英译《子夜》中的改译情节和段落调整情况,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学翻译工作的质量,助力于中国文学的西行之旅。  相似文献   
74.
近年来,我国高校面临的舆论环境已进入透明化、公开化的阶段,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高校自身在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于高校负面新闻事件的炒作,严重影响了高校形象。面对这些信息传播危机,多数高校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如何加强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5.
近年来,全球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针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成为各国媒体的竞争焦点,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呈现出崭新的报道样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能够秉持优势,但也多少表现出一些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新媒体正以其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蔓延到各个领域,它在逐步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联合报道。这一切都依托于三网融合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视等多种新型媒体展现了其继报纸、广播、电视、五联网之后作为“第五媒体”的优势,这使得手机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同时,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并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使得国际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面对三网融合时代下新媒体多渠道的信息集合趋势,国内国际媒体如何利用机遇来迎接挑战,在增强新闻传播力度的同时,又能避免新闻盲点的产生,成为了此次论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6.
流行音乐的媒介可分为旧媒介和新媒介,旧媒介包括收音机、唱片、磁带等。新媒介包括CD、DVD、MTV、卡拉OK等。在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出现了视与听结合、制作与欣赏结合、身与心结合的趋势。这说明了作为大众文化一部分的流行音乐生产与作为流行音乐一部分的流行音乐媒介是分不开的,流行音乐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流行音乐生产、表现方式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77.
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的特色,具有看来"叛逆",实则真实自然的写作风格。其作品所反映出本真、自然以及扶植儿童的个性发展,让孩子更加自由、快乐成长的思想。  相似文献   
78.
李鸿章和淮系集团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研究视野多集中于革命和近代化视野。若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借鉴管理学的某些方法来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李鸿章领导的淮系集团已具备现代企业的雏形。  相似文献   
79.
近年来,福建泉州中院邀请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在福建乃至全国都产生较大影响。针对这一颇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阐述了若干看法:着重从宪政角度分析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力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剖析这一制度所蕴含的宪政价值,回应了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提出的一些质疑。充分肯定了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创新性、可行性。但在推广这一制度的同时,必须谨防它的副作用。在司法理念上,仍应坚持程序正义的大方向,必须给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制度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80.
李煜后期词作主要是其从一国之君到亡国之奴后的心理写照。在其后期词作中惆怅和悲伤贯穿始终,而这两种情感又是人类经验中很重要的方面。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在组织抽象情感时,人们习惯于根据自身的人体感知来对情感进行隐喻式的表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李煜后期词作中的隐喻进行解读,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李煜后期词作的情感以及人类思想的语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