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746篇
科学研究   45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4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32.
六部制度是我国古代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萌芽于西汉,至隋朝正式确立,在唐朝进一步完善。在安史之乱后,由于使职趋重,六部权力被逐渐被分割,故在唐中叶以后,这一制度趋向名存实亡。本文探讨六部制度的发展脉络,以期对古代职官制度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3.
《毛诗》于平帝元始五年立于学官,终王莽之世。《鲁诗》立于学官在武帝为博士置弟子员之后。《齐诗》立于学官不迟于昭帝元凤元年。《韩诗》可能是在昭帝始元五年立于学官。学者或以为三家《诗》立于文景之世,或以为立于武帝置五经博士时,或以为三家分派在石渠阁会议之后,以及以为《毛诗》是元始四年立于学官的,都是错误的。文景之时尚无专经博士;武帝置五经博士明确了其顾问团为儒家性质,当时经派意识尚不明晰;石渠阁会议之前三家已经分派,史书叙宣帝增置前博士不数《诗》博士,是因《诗》博士在宣帝增立时无所增立。  相似文献   
34.
《盐铁论》包含有大夫与贤良文学关于为官哲学的辩论,反映了西汉中期政治中兴利活动导致的官本位哲学,以及西汉士人以儒学为基础的廉政思想。  相似文献   
35.
官款偿还案是湖北地方政府与汉冶萍公司利益之争的重要表现。在官款偿还案的较量过程中,由于近代中国急速的政权更迭,矿业条例、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制定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因而出现法律滞后甚至断裂的严重现象。正因如此,争论双方在该案中各自所持的依据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迥然相异,以致引发严重的分歧和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断裂是导致官款偿还案无法解决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
[目的/意义]探究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用户消极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改进服务质量、优化使用体验和提升用户活跃度等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方法/过程]借鉴信息过载、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及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消极使用行为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信息过载正向影响用户不满意度,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及依赖均负向影响用户不满意度,不满意度正向影响用户的忽略和取关行为,依赖负向影响用户的忽略行为和取关行为;不满意度对忽略行为影响程度大于取关行为,而依赖对取关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忽略行为。  相似文献   
37.
王佳诺 《科教文汇》2020,(9):186-187
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医疗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增多和外交事务活跃。导致两国公文来往频繁。本文旨在在文化视角下对俄汉公文事务语体翻译中的词法和句法特点进行简单的对比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38.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广西的控制,但作为封建政府重要工作的户口编审在广西却成效有限,户口数字在许多时候仅是赋税单位,这在明代和清前期尤为突出。通过对广西地方志资料的系统梳理和细致辨析明清时期广西的官方户口数字,指出土司地区基本上不进行户口编审,而在汉族聚居区,户口的编审也多失实,明代尤其突出。清乾隆十四年以后,虽然官方户口数字总体较为接近实际,但如果具体分析各府州县的册载户口数,仍然可以发现大量问题,因此也需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39.
安史之乱后,强藩割据成为中晚唐最大的痼疾,而中晚唐的文人对于藩镇问题却态度不一,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而在科举过程中的不同际遇是造成中晚唐文人对藩镇态度分野的重要原因。科举是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但每年科举之后文人就会被分为及第与落第两个群体,以此而入朝为官的必然会支持朝廷,而屡考不中的难免会失望,心生怨恨,敌视朝廷,这也就造就了文人对藩镇的不同态度。探讨文人对藩镇的态度有利于更细致、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藩镇问题。  相似文献   
40.
陶瓷作为日常用器,它的生产自古以来就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对窑厂的资金来源、管理窑厂窑务官员的来源和身份以及窑厂产品流向进行分析,可以证明官窑和御窑是内涵和外延均不相同的两种概念,御窑只不过是传统官窑的一种特殊形式。文博界和民间把御窑称之为官窑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