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82篇
科学研究   22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基础。作者以《老人与海》和《边城》为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反映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2.
王初艳 《科教文汇》2014,(34):124-125
文章通过对随机抽取的英汉存现句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句子成分的隐现规律和语义特征将英汉存现句进行句法和语义分类,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了解英汉存现句,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3.
江兆炜 《科教文汇》2014,(29):38-39
通过对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2级“新疆班”维吾尔族学生的作业分析,总结搭配不当、残缺和多余、语序颠倒、多种句法偏误杂糅四种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句法偏误类型,探究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句法的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等偏误成因,为今后的对“新疆班”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饶立平 《科教文汇》2011,(28):115-116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现今方法还比较陈旧,有的老师根本就只解决了一些语法学上出现的问题。本文从认知句法学的角度谈谈在英语语篇教学中怎样从句法的角度来分析篇章。  相似文献   
25.
基于语料库调查,指出现代汉语谓词性成语带宾语、补语和描述性状语的能力十分微弱,而独立充当谓语的能力则比较强。即便极个别谓词性成语能带宾语、补语和描述性状语,也是有条件的,而且语用频率很低。汉语谓词性成语的这种功能特点是由于受到成语内部语法语义结构的制约,以及受到词法-句法韵律互动机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26.
2008年网络媒体上出现了十三个短语,文章对其类型、结构、句法功能、语用环境及背后的文化意义作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7.
附加式形容词在西安话的形容词中占有较大比重。西安话中的附加式形容词在结构方面可大致分为"A活?A实?A气"、ABB和"A+其他词缀"三种类型;句法方面,它可在句中做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部分可重叠或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的修饰;表义方面,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生动贴切、色彩鲜明;语用方面,它总体上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能产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且同类型词语的连用能够起到工整句式、补充意义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8.
毕克顿作为现代语言进化理论的领军人物.与乔姆斯基之间有着很深的理论渊源关系。随着其理论不断成熟,毕克顿逐渐摆脱乔姆斯基的强大精神场域形成独具一格的语言进化论,同时又能保持与乔姆斯基的呼应。毕克顿与乔姆斯基之间的理论关联深刻而复杂。对其进行必要的厘清不仅对于还原毕克顿语言理论至关重要,而且也关系到现代语言学源流走向的重新思考与书写问题。  相似文献   
29.
安徽太湖籍诗人朱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以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艺术使命感,在维护诗的审美特性和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他在创作中注意吸收古典诗词合理的艺术形式,精心创造形式完美的新格律诗;他主张借鉴外国各种诗体经验,努力实现新诗诗体多样化;他积极倡导现代叙事诗,并带头进行创作实践,在借用并改造传统题材、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探索现代叙事诗的结构形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他为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推动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0.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英国18世纪末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影响历久不衰,至今仍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喜爱和传颂。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这首诗在韵律、句法和修辞上的独到之处,阐明其音乐美、结构美、修辞美的所在,有助于对此诗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