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57篇
教育   5543篇
科学研究   542篇
体育   586篇
综合类   33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721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601篇
  2006年   589篇
  2005年   454篇
  2004年   396篇
  2003年   366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是物理实验能力的核心部分。本文探讨了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定义及其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结构模型 ,讨论了该模型的特点 ,即整体性、静态性、动态性和自调性。根据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结构模型及其特点 ,给出了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42.
加强能力培养,探索开放实验新模式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介绍了开放实验新型教学模式,最大优点是能够使大家在校园内共享各具特色的实验装置,使学生不受系别、专业的限制,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文章以实际模式为对象,通过MATLAB对系统的分析、仿真,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控制效果。它对培养学生参与设计能力、动手能力都具有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含有烯丙基末端基的第二代硅碳烷树枝状大分子与硅胶在甲苯回流及有机碱作酸吸收剂下进行反应。经过化学修饰的硅胶装色漕柱,测试其色谱性能。对于醇类,烷基取代苯.丙烯酸酯同系物可以进行很好的分离。此实验可以作为面向合成、复合材料、分析化学类课程开设综合性实验。  相似文献   
44.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并且模式陈旧、内容单一、方法僵化。为了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水平,必须优化组合、推陈出新,因地制宜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45.
大学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指出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46.
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性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构建了4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与之匹配的3个层次的富有特色的系列实验室,正在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经管类实验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47.
定性分析实验教学中污染防治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微量定性分析法的实验废弃物数量少,但成分复杂、毒性大。因此,其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穿实验改革方案的制定、实验的准备和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做到“防”与“治”并举。  相似文献   
48.
基于SIMULINK的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实际系统的反复实验、调整的普遍现象,结合具体的设计实例。介绍了利用较先进的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仿真工具和模糊控制工具箱来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建模、分析与设计、仿真的方法。它能够直观、快速地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并且能够灵活地改变系统的结构和参数,通过快速、直观的仿真达到系统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9.
六年前,与生本教育结缘。实践生本,使我校师生领悟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并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学生各项能力均不断提高。遵循生本理念,强化教育重点,是我们以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type of contact influences physiological, perceptual and locomotive load during a simulated rugby league match. Eleven male university rugby league players performed two trials of the rugby league movement simulation protocol for interchange forwards with a traditional soft tackle bag and a weighted tackle sled to replicate contact demands. The interchange forward-specific simulation was chosen given the contact frequency is higher for this group of players compared to whole match players. Locomotive rate, sprint speed, tackle intensity, heart rate (HR) and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were analysed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bouts that replicated two ~23 min on-field passages. Countermovement jump (CMJ) was measured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each trial. More time was spent in heart rate zone between 91 and 100% HRpeak during the first (effect size ± 90% confidence interval: 0.44 ± 0.49) and second bouts (0.44 ± 0.43), and larger (0.6 ± 0.69) decrements in CMJ performance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sled trial (5.9, = 4.9%) compared to the bag trial (2.6, = 5.4%). Changing the type of contact during the match simulation subtly altered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oads on participants. Using a standard tackle bag results in faster sprint speed to contact, but lower overall high-intensity running. Conversely, a heavier tackle object increases the internal load and results in greater lower limb neuromuscular fatigue as reflected by the decrease in CMJ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