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1734篇
科学研究   103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104篇
信息传播   8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12.
Assessing the credibility of evidence in complex, socio‐scientific problem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discussion in the science education literature on this topic and on how students can be supported in developing such skill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amework, which we call the Credibility Assessment Framework, to scaffold high school students'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evidence‐based decisions and their assessment of the credibility of evidence. The framework was employed for the design of a web‐based reflective inquiry environment on a socio‐scientific issue, and was enacted with 11th grade student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Credibility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provides the details and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illustrating this framework in practic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case study of how 11th grade students investigated and evaluated scientific data relat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Multiple kinds of data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pre‐ and post‐tests of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eir skills in assessing the credibility of evidence, and videotapes of students' collaborative inquiry session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 and post‐tests on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Biotechnology and their skills in assessing the credibility of evidence reveal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earning gains. Students' work in task‐related artifacts and th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videotaped discussions showed that students became sensitive to credibility criteria, questioned the sources of data and correctly identified sources of low, moderate, and high credibility. Implications for designers and educator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framework are discussed.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8: 711–744, 2011  相似文献   
113.
中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及其所处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阶段和产业化内容决定了农村改革的主体、地权制度和乡村管理制度,也同时决定了中国现代农业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114.
责任危机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一种根本性危机.为己责任的彰显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沦落是现代责任危机最主要的表现.理工类高校教师发展的重心往往侧重于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科技技能的掌握,但对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本质,缺乏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与责任意识.理工类高校教师的发展应该诉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为己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5.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作家阿布都热合曼·卡哈尔的长篇小说《繁华都市的新市民》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的分析,探讨小说所透射出的维吾尔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和分析高水平运动队在建设管理中的部分热点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和方法,以期能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参考,推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7.
现代性的滥觞起于西方,随着世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扩张,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但无论是在率先遭遇现代性的西方还是被迫遭遇现代性的中国,作为一种元叙述话语,它都是一个阐释的难题。1846年,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为现代性的神话作了注脚,为后来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首要的理论资源。本文拟以审美现代性为突破点,以施蛰存的创作为立论基点,还有他创作的沉浮为焦点,揭橥被压抑的中国审美现代性,从而梳理出现代性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中纠结的两难窘境。  相似文献   
118.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现代性是一个突出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现代性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而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于中国画来说,其现代性是建立在与西方绘画相互碰撞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和表现方法等,都与现代性要求不相符,并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了较大差距。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现代性是其与西方绘画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19.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中人的心理特征、行为规律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为一门较新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正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概括性地介绍了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科学问题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从作业者的认知操作与工作绩效,情境意识、心理负荷与自动化,以及人机交互这三个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对其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学科研究方法的进展及其在工业产品设计与军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本文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未来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0.
卢兆强 《科教文汇》2011,(18):196-197
职业秘书处事应变能力的高低可以影响企业的发展步伐。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人际交往水平,提升对紧急事态的评估能力是时代对职业秘书处事应变能力的迫切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