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5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1750篇 |
科学研究 | 110篇 |
各国文化 | 15篇 |
体育 | 51篇 |
综合类 | 108篇 |
信息传播 | 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215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160篇 |
2009年 | 130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49篇 |
2006年 | 157篇 |
2005年 | 115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九叶诗派"是我国新诗步入成熟的历史里程碑。他们明确提出新诗现代化的概念,自觉追求现代诗。他们对多重传统的有效整合、对个人与艺术及时代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平衡、对感性与知性及抽象玄思与官能感觉的融合统一,均展现出他们强大的包容精神与整合能力。其超现实主义的双重结构方式终于实现了新诗由实象艺术向意象艺术的真正转型,使中国新诗真正呈现出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993.
刘金鹏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1-4,8
面对近代的中西文化论争,冯友兰自觉地综合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和唯物史观来加以分析,提出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命题,并力求达成化与民族性的统一。由于缺乏辩证思维和相对保守的政治——文化心态,冯友兰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94.
肖南龙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5-8
本文认为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一元现代性话语霸权,克服了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理论困境的一种多元现代性话语,在整个现代化理论发展和批判史上因其独特性而凸显出他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995.
李小融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1):1-3,7
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者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与现实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机构设置五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96.
沈从文具有乡村与都市双栖生活的阅历。他从遥远的湘西流寓到北京,表明他本身就有着现代性企求。他漂泊在都市,思想上、情感上却无法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在现代都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他常常以“乡下人”、“乡巴佬”自居并以此为视角反思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即体现了非都市而赞湘西(农村)的反思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97.
唐忠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2):34-40
面对现代性的问题与困境 ,以佛教哲学资源来进行反省和诊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思想家和研究者们对现代性的诊疗主要基于佛教自身的“理性”对现代理性进行反省和批判 ,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西方现代“自我”的虚妄性 ,指出西方现代理性本身也必须进行“祛魅” ,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自由并呈现意义世界。当然 ,这种反省与诊疗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呈现出一种有张力的状态 :一方面 ,佛教思想家们被西方启蒙运动在科学、民主方面的成就所吸引 ;另一方面 ,他们中许多人对于现代性的危机及其虚无的结果深表忧患。也许正是这种张力才有助于建构起立足中国自身传统的现代性 ,并为解决现代人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问题寻找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998.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既是他源性的,又是自我的选择。现代性概念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可以重构文学史的词源学的方法。其次在反思现代性的视野中,我们不但可以发现文学史的意识形态性,发现文学的文本细读法的改造性利用,同时这一理论视野可以有效地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999.
“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善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152-156
将“文革”主流文学置放于世界文明和现代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予以审视,我们发现,“民族国家”与“共产主义”之“宏大叙事”的诉求,“革命”的“新型主体”的建构,“合理性”之“价值理性”的膨胀,所有这一切,都给“文革”主流文学打上了深深的现代性烙印,标示着“文革”主流文学有其深刻的现代性根源。 相似文献
1000.
论《浮士德》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跃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3):126-130
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是《浮士德》中所体现的“浮士德精神”,它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西方近代精神历程,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性,歌德本人对这种古典精神的俯视和超越则形成一种现代洞察,使《浮士德》具备了诸多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