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3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45篇
教育   3586篇
科学研究   492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413篇
综合类   347篇
信息传播   1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451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分析了我国地方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地方高校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2.
英语会话中有许多比较含蓄和委婉的说法。笔者通过观察、搜集、总结出一些表达规律。了解英语中的这些谈吐技巧 ,可以增进我们对英语的认识与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53.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的教育研究目前在研究的取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理性和科学性作基础,书斋式的治学方法和回避实践的治学态度等。教育研究应该坚持的正确取向,一是立足教育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主动加强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突出教育研究的自身特点,避免教育成为“他人研究的领地”;四是加强元教育理论研究,使教育研究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4.
在审美实践中 ,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 ,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 ,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55.
李商隐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体现师法自然的赋色原则,这与李白、王维、李贺诗歌的设色有所不同。其色彩意象丰富而表意多样。大量使用精神色彩意象,以“艳色写悲情”为代表的相同色彩组合的异用,依境调色以及亮色点睛等设色特征使得色彩与意境相融。其设色还依据题材、抒情对象、生平阶段等不同表现内容营构风格各异的色彩意境。由此形成了李商隐诗歌色彩表现“沉博绝丽、色境浑融”的风格。  相似文献   
56.
在20世纪的百年中,课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出了以下特征:1.“理想”与“现实”的交织;2.超越“物”与“人”的迷惘;3.由“绝对”到“相对”;4.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现代课程需要在一个更新,更高的视角和更富有人性的角度来审视其价值取向问题,要重视现代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  相似文献   
57.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多样化的特点 ,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必须进行产业化调整。成人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应为发展经济服务 ,把成人教育办成像企业一样 ,按照市场营销规律去运行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
文化产业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就产业属性而言,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系列中的一种产业,具有产业发展的共性;同时文化产业又属于精神生产范畴,遵循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的生产规律;文化产业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三种属性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特殊产业。只有既考虑其一般性,又尊重其特殊性,才能制定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59.
本论述了英语的物称倾向和汉语的人称倾向,并从被动语态,it以及抽象名词三个角度分析了二在主语与动词的使用上体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60.
秦观在北宋词坛开始趋于分化的条件下,弃北宋初期小令的理性观照,复五代艳词的感性抒发,重现和发展了五代词绮怨的风貌,虽有发展创新,终未脱却《花间》窠臼。他吸收了温飞卿的细腻与含蓄,然不似温的禾农艳,接受了韦庄的清丽,却较之更为深曲和委婉,使词境改变了从前那种尚嫌单薄、浅直的面目,转而变得更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保留了《花间》词的神韵风调,取《花间》之神并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